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一部《资本论》现代诠释的新教材—评王毅武、康星华编著《〈资本论〉现代教程》-论文网

时间:2014-11-01  作者:李成勋,陈丕衡
其中,应当指出的是,剩余价值是最核心最基本的范畴。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而被资本家等剥削者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剩余价值“从何产生”及其实质的问题,把握住了剩余劳动这个私有制社会形态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特殊形式。这一问题,正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从来都没有能够解决的政治经济学的首要问题。也正是由于这一关键性理论问题的解决,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于科学的“基石”之上并成为其理论体系的核心。说明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基石”与“核心”意义不一样。“基石”是就“理论大厦”的“根基”而言;“核心”是就“理论链条”的“关键环节”而言。由此进一步说明并证明了剩余价值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重要意义。

第二,梳理了《资本论》首次提出的新范畴。

马克思在对古典经济学进行全面地分析和研究过程中,运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新考察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全部经济范畴,赋予它们新的含意并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从而在自己的研究中创立了一系列新范畴,对政治经济学实现了伟大的变革。这些新范畴主要包括:以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揭示商品秘密的劳动两重性理论、破解古典政治经济学“难题”即价值规律与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矛盾的劳动力商品范畴、根据资本各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同作用而将资本科学地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资本对劳动力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表明资本家剥削工人基本方式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作为社会再生产学说形成基础并阐释了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关键所在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概念,等等。概括和总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一系列经济范畴的创新是必要的,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创立的一系列新范畴是马克思一系列经济理论创新的基础,是创建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因素。

第三,深化了《资本论》研究的一些领域。

作者在介绍马克思《经济表》时,在评价马克思《经济表》是对魁奈《经济表》的补充与发展时,创新性地论证了马克思在自己的《经济表》中实际上已经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魁奈《经济表》曾被称为经济思想史上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经过多年的研究破解了这个“谜”,并对魁奈《经济表》进行改进,发表了属于自己的《经济表(1863.7.6)》(如图1)。作者在多年《资本论》教学与科研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了深藏在马克思《经济表》中的“秘密”。《教程》指出:马克思在他的《经济表》中已经明确地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科学地把商品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并且详细地考察了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初步揭示了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以及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过程,基本确立了社会再生产的主要规律。如果将“图1”中的三条主要实线(A、B、C)用公式表示出来,上述结论就会看得更清楚。

(一)实线(A)可以表示为:

Ⅰ400c=Ⅱ(133v+266m)

即Ⅰ=Ⅱ

(二)实线(B)可以表示为:

即Ⅰ

(三)实线(C)可以表示为

ⅡⅢ

即ⅡⅠC+ⅡC

这一发现,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创立时间向前推进了22年。也就是说,这一研究表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在他的1863.7.6《经济表》中已经确立,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不过是对于这一理论进一步进行了修正与完善,公式代替了图表,Ⅲ被省略(Ⅲ实际上是Ⅰ和Ⅱ的合成),社会再生产理论更加精确和简练。应当说,这是作者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发端的深入研究,也是客观严谨的科研精神的具体表现。

图1

再比如,作者在批判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三个阶级的理论时,阐述了与传统研究不同的观点。斯密说过:“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的三个原始源泉,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马克思对此明确地指出:如说工资、利润、地租是一切收入的源泉,这是正确的,但说他们是商品交换价值的源泉,则是错误的。虽然马克思同样使用了“三个阶级”和“三种收入”的提法,并且认为“三个阶级”各自的收入源泉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但是马克思并不认为“三种收入”是形成“三大阶级”的根本原因,而认为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是,传统研究一般认为,是斯密搞错了,颠倒了因果关系,错误地认为是“三种收入”决定“三个阶级”,而不是“三个阶级”决定“三种收入”。作者在这个问题上则依据对于斯密原著的认真研究,富有见地地指出,斯密是坚持“三个阶级”决定“三种收入”的,传统研究在这个问题上“错怪”了斯密。作者引用列宁的话进行阐释,“从收入来源寻找社会不同阶级的基本特征,这就是把分配关系放在首位,而分配关系实际上是生产关系的结果。这个错误马克思早已指出过,他把看不见这种错误的人称为庸俗的社会主义者。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高校学生党建两个“30年”的比较和启示_高校党建-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新时期“红岩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理念的培养_理想信念-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读者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