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军事论文

浅议中国传统军事法文化的伦理化

时间:2011-04-21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仁作为《孙子兵法》最根本的道德出发点和归宿,无疑具有最高原则的意义,其它军事伦理原则、规范及全部道德活动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本源于仁。军事法是战争的产物,中国传统军事法文化正是在古人的这种战争观基础上形成的。
关键词:军事法文化,伦理化,道德

 

一、中国传统军事法文化伦理化的主要表现

所谓中国传统军事法文化的伦理化,实际上是指伦理道德原则支配和规范着中国传统军事法律文化的发展,从三代到春秋战国,历经秦汉、盛唐,再到宋元明清,其间,伦理道德思想不断发展成熟并趋于完善,成为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自然也就毫无例外地渗透到了军事法文化之中。中国传统军事法文化的伦理化表现极为广泛,本文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注重“以礼治军”,培养宗法伦理主导的军人法律意识

“以礼治军”是中国传统军事法律文化的一个悠久传统。据史载,周公当国公七年,至第六年时,制礼作乐,制定了一整套的军事政治制度,七年致政成王。[1] “礼治”成为当时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叫做“政以礼成”,在军事方面则称“军礼”,明确提出以礼治军。《礼记仲尼燕尼》有言:“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若无礼,则……军旅武功失其制”。[2]《周礼》中军事方面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礼节仪式,就是军队必须遵守的具有强制力的军事法。[3] 由此可见,军法是礼乐文明在军事领域的集中体现。如《司马法》有言:“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4]

军礼的作用在于进行军事训练和战备教育,同时,给官兵以浓厚的政治、伦理思想熏陶,使他们懂得什么是耻辱,什么是光荣,树立符合军人伦理人格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吴起指出:“以治为胜”应当成为军队的强兵之路,要将军队教育成明礼法与知荣辱的整体。“凡治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5] 在此伦理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军事法律秩序强调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在军队管理中贯彻义务本位和官本位,牺牲士兵个人的利益。军人的法律意识以消极服从为主,没有多少积极性、主动性可言。

(二)提倡“仁战”,确立“以仁为本”的战争价值观念

先秦时代军事上的仁本主义倾向显得特别突出。如《尚书牧誓》中的以商纣“俾暴虐于百姓”的誓师辞激励士卒伐纣,就是本于爱民的情思,《周书武穆》中“稽古”圣王之事,提出了“倡德”“和乱”“终挤”的武德要求,同样具有民本主义色彩;至于《左传》的记述中,则留下了更为丰富的春秋时期军事上的仁本主义足迹。“以仁为胜”的伦理思想占据了兵家主流的思想地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军事家孙武就有“为客之道”之说,提倡“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之“不得已则斗”的伦理思想。[6] 通观《孙子兵法》,仁本主义精神在诸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概言之,主要是:战争观上的“重战”、“慎战”;军人价值观上的“安国保民”;战略观上的“上兵伐谋”;治军之道上的“爱卒”“同欲”;对待战俘政策上的“善卒”“养卒”等等。可见,仁是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的本质特征。仁作为《孙子兵法》最根本的道德出发点和归宿,无疑具有最高原则的意义,其它军事伦理原则、规范及全部道德活动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本源于仁。被誉为“不在孙武之下”的尉燎子认为,“兵者”之用,是否具有价值,要看掌握在谁手里,在什么条件下运用它,是否符合“伐暴乱而定仁义”的标准,具体内涵是:“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财货,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科技论文。”[7] 尉燎子的道德立场十分清楚:正义的战争是道德的,而非正义的战争是违反道德的,因此,正义的战争是可以进行的,非正义的战争是不可以实施的。再如《司马法》中的伦理思想倾向所体现的仁本主义的色彩更为浓重,其首篇即是《仁本第一》,其首句立论便以传统的仁政说为据,“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8] 并由此展开,阐明举兵征战的目的在于“除暴安人”,推行“仁政”。秉承仁德之道是通用的治国思路,但如果仁爱的方式达不到治乱的目的,当局者就可以考虑采用战争这种特殊的手段:杀掉坏人使好人安宁,借进攻别国爱护本国民众。因而,战争的道德意义就体现在以仁为本。可见,战争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特殊手段,以战制战或以暴制暴实属万不得已而为之;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伸张正义,实行仁爱。

(三)注重将帅的道德品质修养

将帅是战争的直接具体指挥者。其在战争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而将帅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是影响战争取胜的必要条件,因此受到历代兵家的重视。孙膑说:“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9] 可见,作为军事家的孙膑,依然难以摆脱儒家和平理念之浸染,“先德后武”成为其裁定军事统帅品行的价值标尺。关于将帅的道德准则,历来兵书中都有大量记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忧国忘身。“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俘而鼓忘其身。”[10] 意即作为将领,接受命令之后,就要忘掉他的家庭;当军队到达战场的时候,就要忘掉他亲属;临阵指挥的时候,就要忘掉他自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估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11] 也就是说善于做将帅的人,不逞强,不仗势,受到荣宠不沾沾自喜,遭受到屈辱也不惧怕,看见有利可图不起贪心,遇到美女不加淫乱,唯有以身殉国,一心一意而已。

2、身先士卒。“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必以其身先于士卒,而不避矢石之害也)。暑不张盖,寒不被裘,军井未达,将不言渴(达,谓遍得汲也)。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当其言战,必立矢石之间,所以齐劳逸,共安危也。夫人之所乐者生也,所恶者死也。然而矢石若雨,白刃交挥,而士卒争先者,非轻死而乐伤也。”[12] 明朝名将戚继光说:“为将之道,所谓身先士卒者,非独临阵身先,件件苦处要当身先;所谓同滋味者,非独患难时同滋味,平处时亦要同滋味。”[1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斯宾塞的主要社会学思想
下一篇论文:返回列表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军事论文
最新军事论文
读者推荐的军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