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SM县、MX县的资本充足率在2008年分别为9.23%、8.15%,达到了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标准;而BS县、SZ区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的提
高最为明显,分别由改革前的-8.58%、-2.27%提高到改革后的6.87%、4.04%。
表12000年-2008年样本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单位:%
资本充足率
|
WC区
|
TB县
|
SM县
|
YT区
|
MX县
|
BH县
|
BS县
|
SZ区
|
2000
|
0.73
|
2.26
|
3.81
|
0.96
|
7.75
|
2.95
|
-8.58
|
-2.27
|
2001
|
1.29
|
2.30
|
5.67
|
1.05
|
6.22
|
4.01
|
-6.30
|
-1.38
|
2002
|
1.85
|
2.71
|
4.98
|
1.82
|
4.75
|
5.00
|
-8.25
|
-0.56
|
2003
|
2.35
|
2.84
|
5.36
|
2.29
|
5.60
|
3.94
|
-9.89
|
-0.66
|
2004
|
1.84
|
3.98
|
5.41
|
3.20
|
4.75
|
4.38
|
-0.25
|
2.68
|
2005
|
2.62
|
5.43
|
6.58
|
4.40
|
6.36
|
5.37
|
3.21
|
4.65
|
2006
|
2.59
|
6.86
|
7.52
|
4.60
|
6.66
|
5.77
|
2.99
|
5.17
|
2007
|
3.08
|
7.71
|
9.19
|
4.30
|
7.53
|
7.14
|
5.53
|
4.75
|
2008
|
4.79
|
7.55
|
9.23
|
5.86
|
8.15
|
7.49
|
6.87
|
4.04
|
(二)资产质量
资产质量通常以不良贷款率来衡量,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各项贷款,不良贷款率高,表明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率低,表明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好。样本信用社改革前(2000年-2003年)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35%,而改革后(2004年-2008年)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6.34%,下降了近19个百分点。表2是2000年-2008年样本信用社不良贷款率情况,由表2可得,2000年-2008年各样本信用社不良贷款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WC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由2000年的44.90%下降到2008年的
16.37%;TB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由
2000年的20.07%下降到2008年的10.82%;SM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由2000年的39.54%下降到2008年的0.07%;YT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由2000年的35.95%下降到2008年的14.22%;MX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由2000年的43.47%下降到2008年的30.79%;BH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由2000年的25.82%下降到2008年的22.94%;BS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由2000年的90.41%下降到2008年的17.88%;SZ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由2000年的28%下降到2008年的7.58%。不良贷款率的
下降反映了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的还款率提高,清理历史呆坏账取得了显著成效。
表22000年-2008年样本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单位:%
不良贷款率
|
WC区
|
TB县
|
SM县
|
YT区
|
MX县
|
BH县
|
BS县
|
SZ区
|
2000
|
44.90
|
20.07
|
39.54
|
35.95
|
43.47
|
25.82
|
90.41
|
28.00
|
2001
|
37.28
|
18.65
|
29.89
|
36.58
|
38.24
|
22.47
|
78.91
|
26.71
|
2002
|
56.54
|
17.17
|
20.96
|
27.18
|
57.42
|
15.30
|
61.57
|
28.03
|
2003
|
45.46
|
11.57
|
12.13
|
20.26
|
46.53
|
11.97
|
51.37
|
19.68
|
2004
|
29.36
|
9.01
|
7.12
|
14.41
|
27.57
|
9.69
|
45.98
|
13.20
|
2005
|
23.84
|
14.99
|
3.12
|
12.03
|
30.84
|
7.59
|
26.51
|
10.83
|
2006
|
17.59
|
20.97
|
1.76
|
10.12
|
41.72
|
22.94
|
19.45
|
9.76
|
2007
|
13.83
|
14.06
|
0.09
|
9.32
|
30.79
|
14.82
|
12.63
|
7.88
|
2008
|
16.37
|
10.82
|
0.07
|
14.22
|
34.03
|
11.98
|
17.88
|
7.58
|
(三)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综合体现了农村信用社的财务表现、内部控制情况以及管理者的日常经营情况,本文采用成本收入比来衡量管理水平,成本收入比=各项成本/各项收入,它衡量了农村信用社营运、内部管理和人工费用的综合效率,能够较好地体现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水平。样本信用社改革前(2000年-2003年)成本收入比的平均水平为1.05,而改革
后(2004年-2008年),成本收入比的平均水平
为0.85,表明样本信用社改革后与改革前相比,管理水平有所提升。图1为样本信用社2000年-2008年成本收入比变化图,由图1可以看出,在2000年-2008年间,各样本信用社的成本收入比总体趋势均在下降,而BS县农村信用社成本收入比下降的最为明显,表明在此期间内,BS县管理水平提升最为显著。
图12000年-2008年样本信用社成本收入比变化
(四)盈利状况
盈利能力是农村信用社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盈利能力的提高对于农村信用社改善资本充足率、抵抗信用风险、增加流动性都有重要的作用。盈利能力通常用资产利润率来衡量,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平
均总额。表3是样本信用社2000年-2008年资产利润率的变化情况,由表3可得,改革
前(2000年-2003年)样本信用社的资产利润
率平均为-0.21%,而改革后(2004年-2008年)样本信用社的资产利润率平均水平为0.64%,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从绝对水平来看,2008年样本信用社的平均资产利润率仍只有为0.79%,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仍然较差。
表3样本信用社部分年份资产利润率情况单位%
资本利润率
|
WC区
|
TB县
|
SM县
|
YT区
|
MX县
|
BH县
|
BS县
|
SZ区
|
2000
|
-0.41
|
0.06
|
0.19
|
-0.02
|
0.05
|
-0.28
|
-4.62
|
-0.88
|
2001
|
0.02
|
0.04
|
0.55
|
0.16
|
0.13
|
0.14
|
-2.67
|
-1.10
|
2002
|
0.08
|
0.11
|
1.22
|
0.27
|
0.08
|
0.23
|
-1.77
|
0.09
|
2003
|
-0.32
|
0.16
|
1.59
|
0.27
|
0.05
|
0.32
|
-0.97
|
0.58
|
2004
|
-0.61
|
0.59
|
1.72
|
0.42
|
0.10
|
0.53
|
-1.27
|
0.60
|
2005
|
0.38
|
0.87
|
3.13
|
0.25
|
0.06
|
0.97
|
-1.58
|
0.49
|
2006
|
0.34
|
0.76
|
3.85
|
0.08
|
0.03
|
1.11
|
-0.50
|
0.54
|
2007
|
0.27
|
0.91
|
3.92
|
0.11
|
0.06
|
1.21
|
-0.55
|
0.45
|
2008
|
0.55
|
0.81
|
3.34
|
0.05
|
0.06
|
1.13
|
0.02
|
0.37
|
(五)流动性
流动性通常用来反映银行类金融机构应对客户提取存款和清偿债务的能力。本文用存贷比衡量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存贷比=各项贷款期末余额/各项存款期末余额,存贷比越高,说明信用社的流动性越低,其风险程度越大,存贷比越低,说明信用社的流动性越高,其风险程度越小。样本信用社存
贷比的平均值在改革前(2000年-2003年)为82.74%,而在改革后(2004年-2008年)下降到69.94%。图2是样本信用社2000年-2008年的存贷比变化情况,由图2可以看出,2000年-2008年间,各样本信用社存贷比均有所下降,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有所提高,已能满足正常开展金融业务的要求。
图22000年-2008年样本信用社存贷款比例变化情况
根据骆驼评价体系五项指标的分析可知,样本信用社改革前后的经营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资本充足水平逐年提升,资产质量明显改善,管理能力有所提高、盈利性有所增强,流动性有了较好的改善,这反映出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所有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仍然较差,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财务指标的改善不可忽视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财政、金融和税收的政策支持。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