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对于面临发展资金缺乏、产业结构调整滞缓、研发创新不足的中部地区而言。所谓区域性战略投资者。中部在吸引区域性战略投资者方面更是具有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论文关键词:中部,区域性战略投资者,优势
一、引言
所谓区域性战略投资者,作为本课题组提出的创新性概念,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招商引资,主要是指基于对地区的发展战略价值,特别是产业定位和产业选择的认同,以项目投资或金融投资等多元化融资模式为手段、以获取投资增值回报为目的、中长期投资于其所认可的区域产业或企业的区域性战略合作伙伴。它对某一区域投资的前提既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兼顾了对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产业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选择的认同,是建立在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战略投资。这就赋予了区域性战略投资者不同于一般性企业投资的特点:经济实力雄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中长期投资价值、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强、投资项目与地方产业规划、产业定位相吻合、对地方区域发展战略高度认同,等。
鉴于区域性战略投资者的显著特点,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面临发展资金缺乏、产业结构调整滞缓、研发创新不足的中部地区而言,其意义更是突出。(有关此问题的分析,请参见魏丽华、冷宣荣在《求实》,《湖北社会科学》中的相关文章。)而相对全国其他区域板块而言,中部在吸引区域性战略投资者方面更是具有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引进具有投资的长期性、资本的战略性、科技的先导性、创新的前沿性等高端特征的区域性战略投资者经济学论文,对于加快中部崛起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部地区吸引区域性战略投资者的优势分析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吸引区域性战略投资者的重要前提
区域性战略投资者进入某地区,区域优势是其考量的重要因素。中部六省地处我国腹地区域,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地理特点。这种独特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其具备了促成东西联动、分享东西部共有发展成果的天然区位优势。无论是西部大开发中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东部产业的梯度转移,乃至横贯东西的城市群发展建设,中部都是必经之路。这一独特的区位既有利于中部与东、西部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其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对于促进人才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高端要素在全国范围的顺畅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的日益完善,以及沿海地区加快产业转移步伐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的不断增大,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其区位优势也将日益凸现。而这也无疑成为区域性战略投资者进入的重要前提。
(二)完善的产业体系是吸引区域性战略投资者的关键
区域性战略投资者谋划其全球战略布局的关键考量因素是产业发展的可承接性和可持续性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基于此角度,中部地区凭借其完善的产业基础,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成为吸引区域性战略投资者的首选之地。
首先,就第一产业而言,中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粮、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以2008年数据为例,详见表1。
表1,2008中部各地区粮、棉、油、肉类总产量、位次及比重
地区
|
粮食
|
棉花
|
油料
|
肉类
|
总产量:
万吨
|
位次
|
比重:
%
|
总产量:
吨
|
位次
|
比重:
%
|
总产量:
吨
|
位次
|
比重:
%
|
总产量
万吨
|
位次
|
比重:
%
|
全国
|
52870.9
|
―
|
―
|
7491881
|
―
|
―
|
29528200
|
―
|
―
|
7279.50
|
―
|
―
|
山西
|
1028.0
|
20
|
1.94
|
106735
|
11
|
1.42
|
191185
|
25
|
0.65
|
63.3
|
24
|
0.87
|
安徽
|
3023.3
|
6
|
5.72
|
363496
|
6
|
4.85
|
2280332
|
5
|
7.72
|
343.9
|
9
|
4.72
|
江西
|
1958.1
|
12
|
3.7
|
111915
|
10
|
1.49
|
911919
|
10
|
3.09
|
260.3
|
13
|
3.58
|
河南
|
5365.5
|
1
|
10.15
|
650844
|
4
|
8.69
|
5053354
|
1
|
17.11
|
584.8
|
3
|
8.03
|
湖北
|
2227.2
|
10
|
4.21
|
513400
|
5
|
6.85
|
2857352
|
3
|
9.68
|
340.9
|
10
|
4.68
|
湖南
|
2805.0
|
9
|
5.31
|
246600
|
8
|
3.29
|
1337972
|
8
|
4.53
|
446.4
|
4
|
6.13
|
合计
|
16407.1
|
―
|
31.03
|
1992990
|
―
|
26.59
|
12632114
|
―
|
42.78
|
2039.6
|
―
|
28.01
|
数据来源:《二00八年全国农业统计提要》
从表1可以看出,仅占国土总面积10%的中部地区,为我国提供了近1/3的粮食、26.59%的棉花、42.78%的油料、28.01%的肉类。雄厚的农业基础、巨大的粮食生产和输出能力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现实条件,也为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性战略投资者的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基础。
其次,就第二产业而言,中部地区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产业门类齐全。六省的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煤炭、电力、交通运输、金属冶炼及食品加工业,等。这与东、西部的支柱产业有较大差距。而正是这种差异化的互补式产业发展路径为区域性战略投资者的进入提供了契机。它一方面有利于承接东部的优势产业,并对本地相关的产业及企业进行整合、并购;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凭借自身的优势产业与企业,逆梯度推进,整合并购西部和东部的相关产业及企业。进而为东――中――西三大区域产业的互动协作经济学论文,以及区域性战略投资者通过进入中部地区而实现三大区域利益共享,提供了可能。
同时,中部地区还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近年来,中部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产出、效益、投资的增长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良好的后发优势。2007年中部6省机械工业总产值达到8,372亿元,占全国机械工业总产值的12.8%,2008年则达到11,485亿元,占全国机械工业总产值的13.9%,上升了1.1个百分点。2007年中部6省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858亿元,占全国机械工业总产值的12.5%,2008年则达到10,553亿元,占全国的13.3%,同比上升了0.8个百分点。作为高新技术的重要载体,装备制造业不仅是制造业的龙头,同时也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其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强,因此具备市场高端竞争力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是工业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也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正在潜移默化的进行,这也将给装备制造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而中部地区依靠现有比较完善的装备制造业基础,通过打造最具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将会成为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同时也将成为吸引区域战略投资者进行贸易转移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战略承接地。
此外,中部还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发展基地。随着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进程的推进,重化工业成为发展的主导和支撑力量经济学论文,成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引擎。而重化工业是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基础,以装备制造业、石油冶炼和化学工业、电子及电器制造业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水、电、煤等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度高。中部作为农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凭借自身优势可以有效弥补沿海地区面临的“煤荒”、“电荒”,等发展的瓶颈,从而使其产业发展无后顾之忧。同时,中部崛起战略里国家确定的打造3个基地1个枢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计划更是奠定了其发展的良好产业基础。
就第三产业而言,中部地区服务业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以最新的2009年数据为例,中部六省的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并且,以邮电业务和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发展迅速。详见表2。
表2,2009年中部六省第三产业、邮电业、旅游业发展情况表
|
第三产业
|
邮电业务
|
旅游
|
区域
|
增加值:亿元
|
增速:
%
|
增加值:亿元
|
增速:%
|
总人数:万人次
|
增速:
%
|
收入:
万元
|
增速:%
|
全国
|
142918
|
8.9
|
27313
|
14.6
|
190000
|
11.1
|
10184
|
16.4
|
山西
|
2867.0
|
10.3
|
627.8
|
12.2
|
10706.8
|
13.4
|
892.5
|
20.7
|
安徽
|
3654.5
|
11.1
|
665.5
|
21.0
|
12424.3
|
20.8
|
908.9
|
23.3
|
河南
|
5629.66
|
10.9
|
1297.65
|
15.4
|
23438
|
17.0
|
1984.64
|
24.7
|
湖北
|
5006.20
|
12.3
|
841.37
|
17.8
|
15198.64
|
20.7
|
1004.5
|
24.15
|
湖南
|
5278.83
|
11.0
|
894.56
|
18.9
|
16065.03
|
21.6
|
1099.47
|
29.1
|
江西
|
2600.6
|
10.7
|
624.2
|
26.3
|
9399.7
|
18.5
|
675.28
|
18.05
|
(三)不断进步的研发与创新优势是吸引区域性战略投资者的核心
中部地区高校云集,高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众多,研究与创新能力日益提高。以湖南为例,2009年,新增2个国家级、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4个国家级、6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91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48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27.09亿元,增长24.7%。签订技术合同525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4.04亿元。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982项;完成省级及以上新产品开发项目2841项,增长1.2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成果30项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5项。成功研制“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大功率机车、高压电抗器、220吨自动轮卸车等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新产品成功投产。长沙高新区进入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行列。另外,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落户湖南。长沙、株洲、湘潭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行列,湘潭市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城市”。6个县(市)、3个园区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和试点园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区域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及重大科技专项的大力推进,有力的推进了湖南承接科技产业转移,实现科技促进经济崛起的进程。
再如,再如,安徽省。根据最新公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1位经济学论文,排在湖北之后,居中部六省第2位。其中,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综合指标、经济效益综合指标领先于中部六省。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9位,为近5年新高。尤其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其技术改造的平均投入额以及拥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比例,均居全国第1位。并且,创新环境保持良好,居全国第8位。创新的绩效呈现总体上升趋势,2009年位居第10位,比2005年的第25位有了大幅提高。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以及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1位;高新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增长率为44.14%,居全国第2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