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由于传统的风险管理思想的局限性,就导致传统工程保险模式的风险管理存在天生的缺陷。
关键词:传统工程保险模式,缺陷
一、传统的工程保险模式传统的工程保险模式是工程保险投保人(承包商、业主或其他相关建设主体)根据项目风险的实际,向保险公司提交保险申请书;保险公司接受投保人申请,进行风险调查与评估,制定保险单和保险费率,签订保险合同和收取保险费等工作的全过程。在工程保险过程,保险公司对实体工程的追踪主要体现在工程保险的理赔过程中。
二、传统的工程保险程序(1)投保阶段
工程保险投保是指投保人(承包商、业主或其它相关建设主体)根据项目风险的实际,在作出保险安排计划,确定标的、选择条款和确定保险人的赔偿条件后,向保险人提交保险申请书及相关资料,保险人按照一定程序作出承保决定后,投保人与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的整个活动过程。
投保人的工作流程[1]:
①根据工程项目风险情况,明确投保原则;
② 制定投保计划。包括保险类型、确定投保的主要内容(投保人与投保标的、保险期、保险额与保费、保单类型及对保险条款选择等)、优化投保方式等内容;
③选择投保方式即确定有谁来投保,采取什么方式投保。实施投保行动,包括选择保险公司,④ 索取保险申请并填写、配合保险人到工地勘察、阅读保险建议书,修订保险计划;
⑤签订保险合同,直至合同正式生效为止。
(2)承保阶段
工程保险承保是保险公司在接受投保人的申清后,进行风险调查与评估,制定保险单和保险费率,签订保险合同和收取保险费等工作的全过程。科技论文。它是保险经营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保险合同的签订和以后的执行,其工作流程如下[2]:
①承保风险:即识别和准确分析投保人的风险是否为可以承保的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保险标的,除了进行现场检验外,还要借助评估专家,技术专家,采用科学手段事先进行预测,并合理应用各种承保方法,如限额承保、加成承保、拒保或确定免陪额等,严把承保关,使得承保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②保险核保:核保是指保险公司对保险风险进行核定、分类和选择,以此决定对投保业务是否接受以及附加何种条件承保,并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相应费率的过程。
(3)理赔阶段
理赔程序分九个步骤:报案受理、现场查勘、损失核定、赔案处理、赔款理算、赔案审批、赔案管理。理赔程序如图1所示,关键的步骤为赔偿责任的认定、现场查勘取得详尽的损失资料与数据、有关损失额的确定以及赔付后的责任追偿[3]。

● 报案处理:了解报案详细情况;查对单底,确定保费到账;责任初审;超权限上报。
● 现场查看:核对承保资料;组织施救受损标的;调查出险原因;拍摄现场照片;清点受损财产;查阅财务账目;收集赔案材料;预估损失并申请立案;缮制现场查勘报告。
● 损失核定:确定受损金额的依据;确定残值的依据。
● 赔案处理:审核保险责任;审核施救费用;审核是否属保险标的;通融处理上报。
● 赔款理算:缮制赔款计算书;缮制《赔案处理报告》。
● 赔案复核:对赔案单证及有关项目内容进行复核。
● 赔案审批:全面审核赔案材料,作出是否同意赔付的结论;小型机核赔操作。
● 赔案管理:检查案卷材料是否齐全完整;赔案案卷的装订及保管;赔案借阅登记。
● 追偿:建立追偿档案;搜集追偿证据;与律师协商追偿办法。
三、传统的工程保险模式影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我国2000年工程保险保额仅为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与发达国家工程项目投保率达90%以上的比例相差甚远。我国2001年建安工程及责任保险的总保额为4292亿元,仅占财产保险保额的2.22 %,这与国外相差甚远。
2002年,全球工程保险市场规模达到56.48亿美元。同比200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499亿元,建安工程投资达到26578亿元,而保险公司建筑安装工程险的保费收入仅为8亿元,占建安工程总量的0.03%。在保费收入较低的情况下,我国工程保险还存在赔付比例高的特点:2003年全国保险金额和责任限额已超过7445.2亿元,保费收入14.5亿元,赔付支出6.05亿元,未决赔款8.01亿元。如果建设项目的投保率达50%,工程项目的保险金额将达到13000亿以上,以工程保险0.4%的费率测算,其市场就超过52亿元[4]。
四、传统工程保险模式的缺陷分析传统的工程保险模式存在的缺陷,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是静态的风险管理思想其次就是其静态思想导致工程保险模式程序上的间断。
(1)静态的风险管理思想
传统风险管理思想:将项目的发展人为地划分为“现在”和“将来”两个独立的状态,在“现在”进行风险分析(即承保),“将来”对其进行理赔。
在以往的工程风险管理中,通常将前三个工作单元称之为风险分析阶段,后三个单元称为风险管理阶段。这种阶段划分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明确体系当中各个单元和阶段的任务和目标。问题在于如何将这两个阶段和项目本身的实施过程结合起来(如图2、3所示),即风险分析主要是在项目的初期作为可行性研究或决策依据,而进入项目具体实施以后,风险分析就相应结束,进入风险管理阶段。这种做法是一种典型的静态风险管理思想和观念,这种思想和观念严重忽略了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虽然有一些学者认识到了项目过程决策对风险的影响,如文献[5]1990年提出风险管理应该考虑项目的过程性特点,但是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由于工程项目不同于保险业的特点就包括工成项目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在其发展过程中还要很多因素引起风险的变化。静态的风险管理思想显然不能反映这种过程性,管理的结果会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6]。
(2)工程保险程序上的间断
由于传统的风险管理思想的局限性,就导致传统工程保险模式的风险管理存在天生的缺陷。虽然保险公司已经考虑到了项目本身的过程性、动态性等特点,尤其是在工程投保后,保险公司的审核投保人的风险,同意接受并与之签订保险合同的这一过程,即承保阶段体现风险分析循环的思想。即传统的保险模式下的风险管理在项目初期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了循环作业,但是,在项目进入实施后却中断了该循环,只剩下风险管理一项作业与项目实施相伴随。
正式由于国内的工程保险主要侧重在工程“承保”和“理赔”这个阶段。科技论文。结合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之一(三阶段控制原理)。即通常所说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保险公司作为市场条件下承担风险的第三方,在 “承保”时,按照风险管理流程,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借助评估专家,采取科学的手段事前进行预测,获取和评价承保信息、审核验险;制定承保方针、作出承保决策、缮制单证等措施中可以理解成为风险控制的事前阶段;当事故或者损失已经发生了,“理赔”阶段查找造成损失的真正原因,明确标的的损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确定保险标的损失程度和损失金额;明确被保险人应得的赔偿金额,这一阶段的工作可以被理解成风险事后控制阶段。保险公司很明显的缺少事中跟踪控制阶段,传统的保险模式下风险管理过程是不连贯的,更谈不上循环控制。
这种模式就导致工程出险后,保险公司要对出险的情况从头至尾彻查一遍,尤其事中的风险管理空白,才导致理赔过程中还要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这与真正意义的风险管理工作流程是相反的,风险管理工作的流程是先明确存在哪些风险,并明确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有保险公司进一步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最后明确如何规避和处理风险。但是在传统的工程保险模式下,工程保险的理赔阶段恰恰是没有控制或者是规避风险。由于工程风险造成的损失具有关联性,那么风险发生后,不可排除风险的动态变化,有风险导致的次生风险、道德风险等等问题相应而生。一方面,工程项目不能正常施工,得不到理赔赔偿款延误了工程的进度,工程不能按时完工,就导致工程承包商和业主的施工合同违约。科技论文。另一方面,不利于工程保险业的开展即双方下次保险业务的签订。
五、总结总上所述,我国的工程保险模式亟待发展,发展专业人才,提高保险公司的实施能力,增强承包商、建设方的投保意识,改善服务质量等是工程保险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我国工程保险、担保推行现状[EB/OL].http://www.ddove.com/artview.aspx?guid=67e68691-aa8a-47c7-88ac-f838324fd3b8
[2] 陈津生.建设工程保险实务与风险管理[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108-135
[3] 黄守坤,孙秀清. 保险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181
[4] 谢亚伟.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保险[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 IDI保险及其条款介绍.建设部厦门“工程质量保险研讨会”资料[Z],2003
[6] 《关于推进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工作的意见》建质[2005]13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