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3 脉冲响应函数值 
 
    
        
            |     |     |     |     |  
            |     |     |     |     |  
            | 对CPI的反应: |     |     |     |  
            | 时期 | CPI | M | PA |  
            |     |     |     |     |  
            |     |     |     |     |  
            | 1 | 1.541285 | 0.000000 | 0.000000 |  
            | 2 | 0.353503 | 1.243832 | 0.714668 |  
            | 3 | 0.215069 | 1.128299 | 0.472352 |  
            | 4 | 1.248471 | 0.032006 | -0.317455 |  
            | 5 | 1.187283 | 0.033046 | -0.462966 |  
            |     |     |     |     |  
            |     |     |     |     |  
            | 对M的反应: |     |     |     |  
            | 时期 | CPI | M | PA |  
            |     |     |     |     |  
            |     |     |     |     |  
            | 1 | -0.784179 | 2.133736 | 0.000000 |  
            | 2 | 1.716204 | 0.664895 | 0.765257 |  
            | 3 | 1.468320 | 0.468019 | -0.342980 |  
            | 4 | 1.167281 | 0.683440 | -0.157903 |  
            | 5 | 0.916355 | 0.788964 | -0.060295 |  
            |     |     |     |     |  
            |     |     |     |     |  
            | 对PA的反应: |     |     |     |  
            | 时期 | CPI | M | PA |  
            |     |     |     |     |  
            |     |     |     |     |  
            | 1 | -4.884389 | 3.860920 | 4.958181 |  
            | 2 | -2.326835 | 0.068509 | 0.748635 |  
            | 3 | 2.360626 | -3.997840 | -2.020516 |  
            | 4 | -0.527534 | -1.011005 | -0.625530 |  
            | 5 | -3.135041 | 1.577495 | 1.585552 |  
            |     |     |     |     |  
            |     |     |     |     |  
            | 次序: CPI M PA |  
            |     |     |     |     |  图1中的第三个方框表示各内生变量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一个标准差大小的随机新量的反应。从图中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它的反应是开始是下降,然后持续下降,第三年上升,到第四年又开始下降。货币供应量对该冲击的反应是先增加,后下降,直到第五年才开始上升。固定资产规模自身对其的反应与货币供应量对冲击的反应基本相吻合,这说明只要见到利好投资,人们往往会跟风投资,随着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人们的投资热情逐步冷却。 表3中的数据也显示出了图1所示的结果。 (四)方差分解分析 上述所说的脉冲响应函数所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析则是通过分析每一种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的结果冲击的重要性,其分析结果如表4。 表4 方差分解结果   
    
        
            | CPI的方差分解: |  
            | 时期 | S.E. | CPI | M | PA |  
            |     |     |     |     |     |  
            |     |     |     |     |     |  
            | 1 | 1.541285 | 100.0000 | 0.000000 | 0.000000 |  
            | 2 | 2.135039 | 54.85540 | 33.93998 | 11.20463 |  
            | 3 | 2.469984 | 41.74485 | 46.22616 | 12.02899 |  
            | 4 | 2.785911 | 52.89651 | 36.34957 | 10.75393 |  
            | 5 | 3.063719 | 58.75644 | 30.06797 | 11.17558 |  
            |     |     |     |     |     |  
            |     |     |     |     |     |  
            | M的方差分解: |  
            | 时期 | S.E. | CPI | M | PA |  
            |     |     |     |     |     |  
            |     |     |     |     |     |  
            | 1 | 2.273272 | 11.89946 | 88.10054 | 0.000000 |  
            | 2 | 3.023380 | 38.94934 | 54.64403 | 6.406629 |  
            | 3 | 3.410787 | 49.13630 | 44.81860 | 6.045094 |  
            | 4 | 3.672606 | 52.48207 | 42.11916 | 5.398766 |  
            | 5 | 3.867020 | 52.95300 | 42.15313 | 4.893879 |  
            |     |     |     |     |     |  
            |     |     |     |     |     |  
            | PA的方差分解: |  
            | 时期 | S.E. | CPI | M | PA |  
            |     |     |     |     |     |  
            |     |     |     |     |     |  
            | 1 | 7.959115 | 37.66092 | 23.53163 | 38.80745 |  
            | 2 | 8.326273 | 42.22235 | 21.50884 | 36.26881 |  
            | 3 | 9.744977 | 36.69154 | 32.53225 | 30.77621 |  
            | 4 | 9.831393 | 36.33727 | 33.02035 | 30.64237 |  
            | 5 | 10.55875 | 40.31918 | 30.85980 | 28.82102 |  
            |     |     |     |     |     |  
            |     |     |     |     |     |  
            | 次序: CPI M PA |     |  从表4中可以看出: 第一,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一个标准差大小的随机新量,其标准差从第二年开始主要由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所感应,其比例最高时达到58%,其次是货币供应量,其所占比例在40%左右。 第二,对货币供应量的一个标准差大小的随机新量方差分解,其标准差也主要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所感应,其比例均在45%左右。 第三,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一个标准差大小的随机新量,其标准差主要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所感应,其所占比例在37%到42%之间,其次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自身,其所占比例在28%到38%之间,最后是货币供应量,其所占比例在21%到33%之间。 第四,方差分解结果与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相同。 三、结 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自身的冲击是明显的,这种冲击效应会在第一年和第二年逐渐得到释放,第三年开始纠正。这体现了物价上涨呈现围绕均衡波动的发展趋势,也说明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不具有长久性。 第二,货币供给量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都会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且效果比较显著,这说明适当的货币政策对于平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着重要作用。要抑制过高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货币政策是重要的有效调节工具。这与我国出台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应对2007年以来持续走高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思路是不谋而合的。 第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一个标准差大小的随机新量的反应都是相当敏感和强劲的。因此,有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对于平衡一国消费价格指数是很有效的。 第四,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不显著,而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却比较显著。这反映了农业在目前还是一个弱势产业,农业生产资料缺乏价格上涨的弹性和动力,而工业品价格上涨又会出现连锁反应,要平稳过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需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健全各产业价格监管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其他产业。这样才能使某一产业内的随机新量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冲击在多个势力均衡的产业间得到平抑。特别是农业,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补助,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农业对价格上涨的波动会起到比较明显的缓冲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敬辉、范志勇.利率调整和通胀预期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中国市场粮价和通货膨胀关系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5,(6):61-68.
 [2]李庆华.基于VAR模型的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56-61.
 [3]何维炜、田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3):66-68.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