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 1 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 Tab.1 Guangxi Northern GulfEconomic Region and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main economicindex comparison in 2010 
 
    
        
            | 指 标 |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 总量 增速(%) | 广西壮族自治区 总量 增速(%) | 经济区总量占自治区的比重(%) | 经济区增速比自治区高低 (个百分点) |  
            | GDP(亿元) | 3021.73 | 15.6 | 9502.39 | 14.2 | 31.8 | 1.4 |  
            | 财政收入(亿元) | 441.46 | 32.8 | 1228.75 | 24.4 | 35.9 | 8.4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 783.08 | 26.0 | 3009.93 | 23.7 | 26.0 | 2.3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2796.72 | 40.2 | 7859.07 | 37.7 | 26.0 | 2.5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247.24 | 19.6 | 3271.81 | 19.0 | 38.1 | 0.6 |  
            | 进出口总额(亿元) | 76.94 | 15.9 | 177.06 | 24.3 | 43.5 | -8.4 |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 用经济能级确定区域能级空间,即影响和辐射范围的能力空间,根据不同的指标确定单指标能级指数( ) 、总能级指数(E)。  (1)
 式中:  为被评价区域指标i的值,n为被评价区域数。  (2)
 由公式(1)、(2)可得表2。 表 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经济能级指数(2010) Tab.2 Guangxi Northern Gulf Economic Region Urban Economic Ability Index (2010)   
    
        
            |     | 地区生产总值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总能级 |  
            | 南宁市 | 2.38 | 1.91 | 2.19 | 2.74 | 9.22 |  
            | 钦州市 | 0.67 | 1.03 | 0.69 | 0.50 | 2.90 |  
            | 北海市 | 0.45 | 0.68 | 0.36 | 0.43 | 1.92 |  
            | 防城港市 | 0.42 | 0.37 | 0.55 | 0.32 | 1.67 |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南宁市、钦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告计算。 从表2可以看出,南宁市在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与总能级指数上均具有较为明显优势,与其作为副省级城市、首府中心城市的地位匹配,可以利用其中心功能进行区域产业与经济发展整合,继续提升其中心强势作用,并通过强中心带腹地、促边缘发展。钦州、北海和防城港三市能级指数还相对较弱,需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建设经济学论文,如钦州的石化和造纸产业、北海的电子信息产业、防城港的冶金产业和核电,同时三市在以重大项目为核心的基础上,加快产业链延伸,围绕重点产业的核心企业,将单一产业发展成产业群,将点状企业发展为产业,如重点先培育石化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链等。 综合分析,多中心协同,有利于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区域一体化的目标,反之,则出现行政、经济、社会等多中心分割或对撞局面,同质重构,发展边际成本增加。根据集聚与辐射关系,基于区位毗邻性、产业关联性和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实现共生的集聚、辐射与放大效应,可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132”多中心协同共生空间结构模式(图1) 
 图 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多中心共生“132”空间结构 Fig.1 Guangxi Northern GulfEconomic Region polycentric symbiosis spatial structure of 132 一个区域主中心:南宁市大都市区。其具有强大的集聚与辐射功能,集聚经济与规模效益明显,应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与通讯、技术与人才、产业集群等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型与新型现代服务经济,以人才培育、高新产业、铝深加工业、物流产业和现代城市服务业,构建区域性人才与科技中心、自主研发与创新中心、金融中心、市场集散中心、信息传输与周转中心、物流与流通中心论文服务。城市发展形成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空间布局。 三个区域副中心:钦—防联合都市区、北海都市区。北海市按照特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发挥宜居优势,促进城市发展。一是打造具有北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拓展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产业体系;二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北海建设成为中西部重要的产业信息业制造基地、面向东盟的电子产品出口基地和中国重要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三是临海重化工产业链整合发展;四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北部湾休闲之都”的旅游业建设和港口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业。钦州市以重工业为中心,实施“千百亿产业崛起工程”经济学论文,推进产业优先发展,培育临港产业集群。在石化、造纸、能源、粮油食品四大产业中积聚成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链。防城港市则需依托“项目建设突破”,在钢铁基地、红沙核电、金川集团铜镍大型冶炼工程上取得突破,加紧全面建设投产。 两个集中区:临海重化工集中区和经济开发集中区。临海重化工集中区依托沿海城市、深水良港,布局建设现代工业,集中建设钦州港工业区、企沙工业区和铁山港工业区。钦州港工业区主要发展石化、能源、磷化工、林浆纸及其他配套或相关产业;企沙工业区主要发展钢铁、重型机械、能源、粮油加工、修造船及其他配套或关联产业;铁山港工业区主要发展能源、化工、林浆纸、集装箱制造、港口机械、海洋产业及其他配套或关联产业。经济开发区包括南宁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南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市六景工业园区、南宁市保税物流中心和南宁市生物制药产业园等,这些经济开发区或产业园区的整体实力还不够强,区内的集聚效应不够,为此要重点推进经济开发区或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和价值链,以产业链提升竞争力。 三、结论 “132”多中心协同共生发展战略,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多中心优势合理整合、多中心发展思路与模式的有机融合,形成南、北、钦、防四市联动的群起群飞格局,从而达到经济区的持续、快速崛起,逐步发展成北部湾经济区的枢纽与核心链接点,影响和带动广西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达到多中心互动、共赢的共生放大效应,并最终达成区域多中心共生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Quispel A. Some Theoretical Aspects ofSymbiosis[J]. Antonie Van Leeuwenhoek,1951,17(1):69-80.
 [2]Douglas. A. E.. Symbiotic Interaction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1-111.
 [3][美]埃德森·S·米尔斯主编,郝寿义等译.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2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483-497.
 [4]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101 - 105.
 [5]马永俊,胡希军.城镇群的共生发展研究—以浙中金华城镇群为例[J]. 经济地理,2006,26(2):237 - 240.
 [6]冷志明,易夫.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机理[J].经济地理,2008,28(3):433 - 436.
 [7]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广西社会科学院等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报告(2006-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国家统计局编.广西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