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_教育学论文

时间:2012-04-17  作者:蔡德龙

论文导读::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古为今用的体现。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它也是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课堂。
论文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两门课程,是高校中文系(文学院)的主干课。使学生系统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线索、熟悉历代文学名篇,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却不是唯一目标。传承本土文化传统,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是不能忽略的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1994年,原国家教委发布《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摘要载体,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崇敬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和热爱。从传授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说,古代文学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而换种视角来看,它也是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课堂。

高师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进入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而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对字、词、句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分析,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被语文教师解剖得支离破碎。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文艺,对于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层面的意义、审美角度的价值却视而不见,这是当前中学语文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提高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即现在的大学生素质做起。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的同时,也要提高哲学、史学等方面的人文素养。先秦两汉时期,文史哲融而未分,《古代文学》课程中的诸多文学作品,同时又兼有哲学或史学著作的性质。学生在从文学角度学习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得悉上古的历史,接触先贤的哲学智慧,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综合素质。以《史记》为例,它被后世列为正史之首;而鲁迅先生“史家之绝唱教育学论文,无韵之《离骚》”的塙评又指出了它横跨文、史的性质;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创作追求,则使其具备了哲学著作的品格,《史记》一书因而也就兼备了文、史、哲三种性质。在《古代文学》课程中讲解到《史记》时,学生除了收获相关文学知识外,也能获得史学和哲学知识。又如《古代文学》课程中涉及到的其他著作,《老子》、《庄子》是道家的经典,《墨子》是墨家的经典,《论语》、《孟子》、《荀子》是儒家的经典,《韩非子》是法家的经典,《国语》、《战国策》则是分别记载春秋、战国历史的国别体史书。对这些作品的讲授,显然不能只从文学的角度切入,哲学或史学的分析不可或缺,这对学生相应人文素质的提高无疑具有帮助。

《古代文学》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论文网站大全。当下社会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受到冲击,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对一些学生影响很大,亟需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行引导。《古代文学》课程可以起到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作用,即是指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许多人生道理,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在从文学角度学习作品的同时,吸取作品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宣扬的正是尊老爱幼、关爱他人、诚实守信、正直高洁等传统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些作品无疑是最佳教材。再如《论语》中即有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汉乐府诗中也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告诫;陶渊明《杂诗》有“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忠告。通过作品的讲授,可以教育学生养成惜时的良好习惯。又如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有表现对于理想执着追求的,可以之教育学生在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事业中要努力奋斗。如在讲授《离骚》时,指出屈原为了美政理想、九死不悔、上下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种对于理想的坚定信念,正是大学生所要学习的;此类作品在文学史上甚多,如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常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王国维认为“三代以下之诗人教育学论文,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①]。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也是和这些伟大作家进行思想的交流,使学生受到这些作家优秀道德品质的影响。《古代文学》课程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通过对作家生平的介绍、文学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面对人生的挫折与挑战。许多大学生从小就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一般已由家长代为处理,使得他们处事能力较差,经受不起一点挫折。进入高校学习之后,由于脱离了父母的羽翼,面对来自各方面的人生困惑与疑虑,很多学生感到不太适应,缺乏处理各类事件的能力,遇到一些问题,往往怨天尤人、一蹶不振。以大学校园中的男女恋爱为例,大学生(主要是男生)因恋爱受挫而表现出过激行为乃至伤害他人或者自杀现象层出不穷,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在高校中设置心理咨询老师进行专门心理辅导,以及辅导员多做工作之外,《古代文学》课程其实也是大有可为的。如在讲解元杂剧《西厢记》时,需要对张生形象进行分析。张生是集“文章魁首”、“志诚种”、“傻角”于一体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志诚种”既是指张生对待爱情矢志不渝,同时也指张生面对爱情挫折时,能够合理调整自己心态,正确对待感情中的挫折与困难。在讲解作品之后,可以进行引申,联系到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爱情中的挫折,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就需要提升学生的自理与处事能力,面对挫折时的心境自我调适能力。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性格能力都有差异,但无论是谁,在其一生之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困难与挫折,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即记录有当时“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的谚语。如果大学生不能正视眼下所遇到的困难与失败,将来便难以适应更为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社会处处充满挑战,严峻的就业形势、职场竞争等压力都会在学生毕业之际和工作之后扑面而来,大学作为学校与社会的交接点,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更需要在此阶段培养学生坚毅沉稳的性格品质。在讲授上古神话时,指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神话故事皆表现了先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多是命途多舛,教学时要有意引导学生关注作家们对于理想的执着、面对失败时的不屈。在讲授《报任安书》时,指出司马迁因正言直谏而遭受“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的宫刑之辱,为了自己的未竟事业而忍辱负重教育学论文,最终撰成《太史公书》(《史记》)。这种执着与坚毅的精神,与《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正相一致;盛唐诗人入世之心极强,动辄自比王侯、帝王师,然而“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旧唐书·高适传》),只有高适一人官至侯爵,其他诗人仕途坎坷。但他们通过创作宣泄情感,获得心理的平衡。苏轼一生命途多舛,多次远贬蛮荒。但他能够乐观旷达地看待人生的逆境。贬至惠州时,他写诗称“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至儋州时,则作诗云“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论文网站大全。作此诗示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没有对仕途不顺的哀怨,没有因人生多难的消沉,表现出对苦难的傲视、对痛苦的超越,生动地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精神。教学中以苏轼为代表的身处逆境却永不沉沦、积极进取的古代作家为例,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使得他们明白,当身处逆境、面对失败之时,采取何种态度、如何走好下一步才是决定将来能否成功的关键,从而收到提高学生意志品质的效果。

《古代文学》课程还可以起到情感教育的功效。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便在家庭的宠爱呵护中成长,有些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使得他们产生情感缺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古代文学中的许多作品侵染着浓厚的情感,表现出对亲人、恋人、友人的真挚情谊,读来让人感到人情之美,对学生可以起到感化作用。如《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吟》),是写父母与子女之情;苏轼“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弟子由》其一)以及那首著名的“兼怀子由”的《水调歌头》,袁枚的《祭妹文》教育学论文,展示的是兄弟或兄妹的手足之情;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是写爱恋中的男女的感情;陶渊明“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写朋友之情。关乎亲情、友情、恋情的作品,在《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自己的体悟,作品中纯洁、真挚的人伦情感,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培养他们的社会性情感品质,使他们对身边的社会性关系,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传统文化热近年再次兴起。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有形的、物质的文化实体,灿若星河的作家、作品就是古代文学作为文化遗产的存在形式;而在这种有形的存在之中,更是蕴含着无形的精神层面的文学、文化传统。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开设,固然可以传授学生相关文学知识、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但更高层次的功用,还在于继承和发扬本土的文化传统,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古为今用的体现。

蔡德龙,男,安徽霍邱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文学博士。

[①]王国维:《文学小言》,舒芜等编选《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68页。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基于任务驱动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论文: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思考_教育学论文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