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完善我国大学排名的建议
(一)排行机构本身应当进行完善。
大学排行榜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影响大。当今社会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培养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由于其所承担的任务与培养目标不同,在办学特色、方向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用同一尺度来评估不同的大学显然是不科学的。
1、大学排行榜应该关注人均指标。
纵观现有大学排行榜,并没有对资源、教师投入和教学、科研产出进行人均化计算,根据目前的指标体系,科研成果多,科研指标的得分就高,学校的排名自然就靠前,结果,这样的大学排行榜有利于较大规模、学科较为齐全的大学,而不利于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较高、规模较小和学科较少的高校。国外的实践已经表明,办学规模和综合性虽然可以对创建一流大学造成优势,但不是绝对的。例如加州理工学院,全学院只有2000名学生,其中900名为本科生,1100名研究生,但是谁能够说加州理工学院不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因此,用数量指标并不能体现高校科研经费的利用率问题,也不能体现学校的科研效率,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一所高校的科研实力。在计算学校的科研成果时,应以人均化指标为导向引导大学注重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而不是单纯的追求规模与空间,应当充分借鉴国外大学排名注重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影响的成功经验,充分重视大学的办学质量与社会影响力,正确处理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的相互关系。这样虽然不同学校的科研经费不同,但是通过人均量和科研成果的效率这类可比的效率性指标来客观地评价一所高校的科研实力,从而避免因为国家对高校投入的不同而影响大学排名的结果。
2、关注人文科学的重要性。
我国大学排行榜应该关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平衡,建立更合理的评价标准语指标体系,以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学排名中“重理轻文”现象非常突出,如国内众多大学排行榜大都在其评价指标中设置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等指标用来反映高校自然科学领域的师资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而对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杰出人才却没有找到合适的评价指标。结果导致推出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均陷入“重理轻文”的怪圈。关注人文科学,将有关人文科学的指标引入大学排行榜将有助于逐步消除大学评价当中“重理轻文”问题,充分发挥大学评价工作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工作的引导与激励作用。校友会排行榜从2008年开始在其评价指标中增加“杰出社会科学家”等指标,并给予与“两院院士”相关指标相同的权重,这使得我国大学评价工作进一步走向合理化与科学化,值得其他大学排行榜借鉴。
3、继续研究系统收集信息的方法。
大学排名评估本身就是在系统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大学教育活动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因此,信息的收集是大学排名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发表论文。没有准确、有效的信息,任何大学排名评估都是不可靠的。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社会学家艾尔·巴比就曾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当研究者解释资料时,要确信你的解释能获得足够资料的支持[8]。纵观国外大学排名,不论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或者是英国《泰晤士报》的优秀大学排行榜,他们的数据都是来自由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每年定期发表的统计数据和统计报告。2004年10月26日,教育部正式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并建立起经常性的,每年一次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发布制度。高等学校每年都要向教育部报送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这些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向社会进行发布,使社会及时了解高等学校教学基本情况。这些基础性工作的开展,将使大学排名评估者有可能得到客观可靠、规范统一的高校信息资料,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排名评估的信度与效度。但这一系统并没有很完善,所以在我国高校信息系统还没有完善前,可以借鉴国外一些知名大学排行榜的做法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加以核实资料,并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补充和修正等等。在处理数据时,要充分运用测量、统计技术,使评价结论更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二)高校应当正确对待大学排名。
对于大学排名,高校处于一种矛盾的心境中。一方面,大学排名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并提供所需信息,这样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另一方面,高校也不希望被评估,因为外界的评价容易使大学产生从众心理,偏离自己的办学主张;此外,大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而特色之间是不可比的,进行比较就是在鼓励同化,从而失去自己的办学特色。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认为,对于大学排名不能不屑一顾,也不能看得太重,虽然其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存在偏差,但还是可以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高校可以通过参考排行榜的数据,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发展战略。
1、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提高科技竞争力。
面对市场化,大学不能固守在象牙塔之中,应当关注排名,积极介入排名。大学应当在尊重学科组织的自主权和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同时,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进行有效的科研资本积累和资本重组,,以提高自己的声誉、地位,提升自身的科技竞争力。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科学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扶持和鼓励力度,挖掘各级各类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研究实力,多学科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多出高水平成果,力争学校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或其中的交叉领域取得一批有创新性、开拓性或前沿性的成果[9]。
2、以学术为本,坚持学术自由与自主办学特色。
大学的本质是学术机构,其核心价值和使命就是学术。大学在满足社会各种需要的时候,必须始终把学术放在第一位。大学也只有将自身的学术能力和科技竞争力提高了问题,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服务社会。各种大学排名,无论其服务对象是谁,追根到底,其所评价的还是学术绩效,是大学学术产出的质量和数量。所以大学不论是受外部各种力量的挤压,还是面对各种社会名利的诱惑,都应以学术为本。既然大学以学术为本,就应当坚持学术自由与自主办学特色。虽然大学积极介入大学排名、满足社会需求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市场化和商业化。但要追求学术卓越,就必须坚持大学的自治传统,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独立和自主性,不追逐经济和商业利益,而追求学术绩效,至少要保证学术人员控制和管理学术事务[10]。
(三)加强政府的角色参与。
政府应当加强对大学排名的规范引导。大学排名不能带有功利色彩,如果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就会使人难以相信排名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换言之,就会使排名结果失去公众的信任度发表论文。因此,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本着科学严肃的学术态度,积极探索介入大学排名的有效方法和角度,对大学排名进行宏观管理和服务,引导大学排名的发展方向,对大学排名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和适当的管理,避免我国的大学评价与排名活动“陷入误区并步入禁区”,从而切实发挥社会机构关于大学评价与排名应有的积极作用。另外,可以建立大学排名机构的资质审查制度。纵观发达国家的大学排名机构,可以发现,它们都是社会公认的公正排名机构,都拥有排名的公信力、技术与能力。而公开发布排名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被排名机构同意公开排名;二是被排名机构的资料是合法的,客观的。从目前情况看,国内现有排名机构没有一家拥有社会公认的排名资质[11]。因此,政府可以对大学排名机构进行资质审查,从而对实施主体产生约束力量,最终形成科学的评价结果。
(四)加强社会对大学排名的监督。
我们可以从实践中知道问题,没有监督也就没有公正。社会监督保证的就是大学排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社会监督是代表公众对大学进行的客观评价,代表最具权威力量的评估。大学排名的过程和结果都纳入社会监督的责任范围之内,实质上是把大学排名的行为规范在应有的道德行为范围内[12]。这样,大学排名行为才能够在社会的监督下健康的发展并逐渐完善。
四、结语
尽管大学排名在国外已趋于成熟,但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至今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其中国化的进程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我们绝不能因为它的问题而否定了它存在的意义,绝不能像现今在教育研究领域甚至是整个中国学术界都出现的浮躁现象一样,一显示出优势就全盘赞颂推广,一出现些问题就断然否定。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数据研究室主任莫斯也曾说过:“中国现在的情况,和美国上世纪80年代时很相似。那时美国人也在讨论要不要大学排行榜、要怎么搞的问题,但如今已被大多数人接受,谁的排行榜做得好,就用谁的。”[13]因此,我们应持有的态度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大学排名出现的问题,重在引导而非扼杀,并尽可能提供客观、理性的评论,以促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随着我国教育评价机构对评价体系和方法的逐步科学化,公众对大学排名的逐步认同和权威评价机构的确立,大学排名对大学办学的监督和动态反馈,对生源和资金流向的引导,对大学之间公平竞争的促进,将会起越来越大的正面影响。
[1] 王洪才.大学排行榜:现状、困境、展望[J].复旦教育论坛.2007(6):45-50.
[2] 吕嘉.中国大学评价简介[DB/OL].http://www.edu.cn/.2002-9-11.
[3] 周太平,张鹰.中国有没有权威的高校排行榜[J].了望.1999(49):9.
[4] 史秋衡.大学排名中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定量评价的问题与对策[A].蒋国华主编.科研评价与指标[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50-59.
[5] 杨红霞.影响我国大学评价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分析[J].高校改革.2005(1):48-50.
[6] 顾海兵.利己侵权的《中国大学排名》[N].中国经济时报.2003-5-28.
[7] 乐国林.考生、家长心目中的大学评价[J].宁波大学学报.2003(5):7-9.
[8]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第八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9] 王长旺.大学排名现象分析及应对方案[J].当代教育论坛.2008(2):72-73.
[10] 叶赋桂.大学评价和排名:最新的发展及其对大学的意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56-71.
[11] 汪大勇.我国目前不宜进行大学排名——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N].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05-2-9(3).
[12] 耿有权.关于中国大学排名问题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3):39-41.
[13] 戴劲松,刘禅.大学排行榜“生死门槛”[N].瞭望新闻周刊.2006-8-21.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