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高校贫困生贫困循环的特征。而且存在着“贫困循环”现象。从破解“贫困循环”角度探讨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
论文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贫困循环
随着我国高校体制改革深入,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的人数也随之不断增加。作为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等教育理念的现实反映,更是关乎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贫困生群体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而且存在着“贫困循环”现象。所谓的贫困生“贫困循环”是指贫困生因在经济方面的贫困,导致学习、心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贫困,而由于学习、心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贫困又会导致贫困生丧失就业优势,引发就业力贫困,进而导致经济方面的再次贫困。
一、高校贫困生贫困循环的特征
1、高校贫困生的代际循环性。贫困的代际循环性是指贫困存在着“父贫困—子贫困—孙贫困”的代际传承性。个体的初始地位遗传于上一代,是上一代给予或遗留的,其大小基本由上一代社会地位价值决定[1]。贫困生的初始弱势地位源于其弱势家庭的代际遗传,贫困家庭因其收入低,无法提供更多的资金投入在贫困生在学习、就业、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导致贫困生在毕业后在就业市场没有竞争优势,父辈的贫困状态不可避免的折射到他们身上。
2、高校贫困生的地域循环性。贫困生的地域循环性是指贫困生存在着“农村—城市—农村”的反复性和“农村—城市”的艰难性。大部分的贫困生都来自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收入微薄,而在就读大学期间,不仅未能改善家庭贫困期刊网,反而容易因为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进一步加剧家庭贫困。而家庭的贫困又将加剧贫困生在城市落脚的艰难性,导致贫困生再次返回农村,或艰难在城市生活,因无优势就业,容易成为城市弱势群体,出现大学毕业生“蚁族”或“蜗居”等现象。
3、高校贫困生的自我循环性。贫困的自我循环性是指贫困生具有“贫困—贫困”的重复性或“贫困—脱贫—贫困”的反复性[2]。如在就业方面,贫困生入校伊始就不具备就业优势,虽然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但是综合素质没有整体提高,就业优势还未具备,所以较其他同学而言,容易出现签约率偏低、就业质量不高、签约时间晚等现象。
二、高校贫困生贫困循环的成因
1、职业基本技能欠缺。大部分的高校贫困生都来自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所处农村学校的条件限制,很多都没有正常开展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方面的教学。进入大学后,由于经济贫困和购买新的学习资源的局限,贫困生获得提升职业技能的学习培训的机会比一般同学要少,因此贫困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明显不具备优势,进入社会后只能再次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
2、城乡差异所带来文化理解差异。大多数的贫困生都来自己农村,从小受乡土文化影响较深,对于城市文化、人际交往规则以及城市内隐文化等的了解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渐适应。同时农村的人脉关系在城市中无法发挥作用,无法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对城乡文化差异的缺乏了解、缺乏城市社会人际网络支持、就业信息的缺失,都将直接影响贫困生的就业,进而加剧贫困生的弱势地位。
3、人际交往能力偏低。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贫困生因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影响,大多数贫困生性格较为内向,易产生自卑情绪,不善表达表现自己,这样容易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其次贫困生来自农村,因成长环境与其他同学不同,不容易与其他同学找到共同话题,又因家庭经济的拮据,常常被一些同学误认为小气、抠门,而不愿意与其交往[3]。最后,在特长方面,贫困生因经济困难,没有太多的时间和财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学知识单一,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较弱。人际交往能力偏低期刊网,容易造成贫困生在就业信息的获取、就业支持、求职面试等环节中处于弱势地位,并最终影响贫困生就业质量。
三、破解高校贫困生贫困循环的建议
1、加大国家和社会支持帮扶力度是破解贫困循环的前提保障
由于贫困生的初始地位源于家庭的代际遗传,要想改变贫困生的初始贫困状况不能寄托于家庭自身,只能通过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帮助,力图从源头上改变贫困初始弱势地位。贫困生在入学时,高校应开辟绿色通道,通过助学贷款、助学金等方式,为贫困生“补足”初始资本,这样有利于贫困生的安心学习和生活,促进贫困生摆脱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2、消除能力贫困是破解贫困循环的核心要素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经济的贫困只是一种暂时的贫困,更多时候是因为经济贫困所导致的能力的单一和欠缺,进而导致他们陷入贫困循环的潜在危机,因此,加强对贫困生群体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贫困循环的问题。
(1)建立健全贫困生服务队伍是消除能力贫困的组织保证。破解贫困生“贫困循环”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个立体而多元的复杂过程,除了依靠贫困生自身所必须付出的努力之外,还更需要从他们自己所属的群体那里获得内在支撑点和直接推动力。正如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麦克尔·富兰所言:“如果你想……让人的信念和行为产生根本性的变化——持久的、能够对他们产生示范作用的变化,你需要在他们周边创造一个社团;在这个社团中,新的信念可以得到贯彻实施、自由表达、培育成长”。[4]加强贫困生服务队伍建设,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贫困生团队文化,寻求贫困生团队的合作与对话,更重要的促进贫困生间的相互鼓励、激励、监督。高校可以通过建立贫困生档案,掌握贫困生基本情况,形成贫困生“团队互联网”,同时建立贫困生帮扶的专门机构、配置专职工作人员、专项资助经费,依托资助管理办公室、勤工助学中心等贫困生帮扶组织,宣传贫困生自立自强的文化,开展贫困生团队文化建设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激发贫困生不断向前的动力。
(2)从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入手,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多元化课程学习,弥补贫困生的基本素养,提升贫困生综合文化素质。如在贫困生进入选课系统时,高校教务部门可以设立贫困生选课优先模块,贫困生可通过该模块优先选择如音乐舞蹈类、体育类、书法美术类等综合素质课程。同时鼓励贫困生重点增强计算机、普通话、英语口语等关乎就业竞争力的技能学习,提高贫困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构建贫困生实践成长平台,充分发挥贫困生主观能动性。要真正提高贫困生的自强能力和实践能力期刊网,必须让贫困生亲自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来,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在成长平台的构建上,有些学校已经在这方面做了有意的探索。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长城自强社”、吉首大学的“健强社”、贵州民族学院的“大山之子”等。而我校生物工程学院也在今年5月成立了“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贫困生成长项目基金”。基金的主要任务:支持和帮助贫困生开展有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素质拓展活动;对贫困生针对校园内的创业提供基金能力范围内的资金支持;依托院勤工中心组织运作能够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在这样一个贫困生互助的大家庭里,贫困生开展了一系列专门针对贫困生成长的活动,如“勤工简历制作专题讲座”、“天马山素质拓展之行”、“厦门明爱敬老院感恩之行”、“校自强之星交流会”等。在这样一个平台里,贫困生自行设计、组织、参加活动,达到了对自我的进一步认识;引导贫困生尽自己所能去理解、帮助别人,服务社会;提高他们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消除贫困生“能力贫困”。
(4)重视贫困生就业问题,构建贫困生就业支持和保障体系。在破解贫困生“贫困循环”的问题上,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是一项核心的指标,而构建贫困生就业和保障体系中,首先要加强对对符合条件的贫困生实施就业扶持和就业援助,如资助贫困生考研、报考公务员、为贫困生免费制作简历、补贴应聘路费等;其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改善贫困生就业心理状态,可以专门开展针对贫困生的心理讲座和心理咨询,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就业挫折,认清就业形势,合理地定位、调整就业方向,增强自身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最后,要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引导贫困生树立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的观念。
3、辅导员是破解贫困生贫困循环的有力支撑
在学校里,与贫困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是高校政治辅导员,因此辅导员对贫困生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影响也十分重大。首先,辅导员要注重对贫困大学生情况的收集,做好心中有数。第二,辅导员要提高为贫困生服务的意识。及时了解贫困生在学习、生活,特别是心理上的变化和需求,利用各种机会积极与贫困生交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的困难。第三,辅导员应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平台,积极引导贫困生投身学生工作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担任各级学生干部、参加各类学生活动,在岗位锻炼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第四,辅导员不仅要当好贫困生的“引路人”,还应该做好贫困生的“筑路人”。大多数贫困生性格都较为内向自卑,往往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参加一项活动,但因自身能力有限期刊网,很快就会败下阵来或淹没在其他同学的光环下,这样既不能达到锻炼贫困生的目的,反而很容易伤害贫困生的自信心。因此,辅导员不仅要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各项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还应该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身份的优势,主动贫困生铺路搭桥,为贫困生推荐在文体、计算机、英语等方面有特长的专业教师和学生代表,为贫困生开展专门的指导或培训,增强贫困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竞争力,形成“能力培训—能力增强—取得成绩—激发信心—再次投入培训”的良性循环。最后,辅导员应特别关注贫困生就业,建立专门的贫困生毕业生的就业档案,挖掘贫困生就业潜力,疏导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搭建贫困生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平台,促进贫困生就业
贫困大学生问题关系到千万个贫困家庭的生计和脱贫希望,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国家的未来。而破除贫困生贫困循环,不仅仅是贫困大学生经济脱贫、心灵致富的过程,还需要贫困生自身付诸众志成城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行动,更需要社会和学校为贫困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成材环境。
参考文献
[1]杨礼琼胡宏伟.试论弱势群体资本性资源缺乏与耗散结构贫困循环[J].商业时代,2009 (01):9.
[2]贺金莲陈晓飞.治理高校贫困生“贫困循环”的新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0(07):77.
[3]贺金莲.高校贫困生解脱“贫困链”束缚的有效途径.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优秀论文集[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84
[4]张华教师角色的迷失与澄明[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0(0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