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高“双师”素质由被动变主动
教师在负责设计、建设、实施一门“工学结合”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高职教育的新政策、新思路,使课程的设计理念能够符合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要求,并且教师在考虑如何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如何设计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如何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等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对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非常熟悉,了解行业企业的前言信息等。甚至要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性地主动下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及实际需求,深入了解企业的真实项目,实施项目教学。从而改变现在有的教师“为评职称而下企业”的状况,进一步明确下企业的目的,真正发挥下企业教师的作用。
3.形成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课程建设需要团队合作,这就要求课程负责人重视教学团队的优化组合。专业教学团队除了要有合理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外,还应特别重视人员的配置结构。在教学队伍中,不仅要有学术造诣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理论教师,还必须包含一定数量的从行业企业一线聘请的技术专家或能手,担任课程组成员,参与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进行实践指导,从而保证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学院提出的课程建设的要求使得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并参与其技术服务,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聘请企业专家加入自己的课程团队并尽可能地参与课程教学,从而达到了通过课程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教学团队的目的。
学院经过近两年的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目前在课程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现有国家、省、市级精品课程分别为6门、16门、8门,通过验收的上网课程和达标课程各两百余门,在教师中掀起了课程建设的热潮。同时,两年来学院下企业半年的教师达九十多人,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研发的横向课题达三十多项,为合作企业提供二百多项技术服务,获科技服务经费一千多万元,申请国家专利十五项等,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
三、以课程建设促进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的思考
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建设专兼结合、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队伍仍然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和长期任务论文格式,其中有几点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1.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都是长期的任务,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或行业人才需求为依据,立足于学校实际,制订学院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发展的规划。
2.课程建设要落到实处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以及精品课程的建设,其最终目的是实实在在的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了杜绝教师为了申报、验收而进行课程开发,防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停留于形式,学院要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评价制度,将课程体系的改革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3.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将教师这一自发性的需求提升到学校层面,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同时为教师贴近生产实际,提高专业技能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实践机会。
4.制定双师结构教学队伍的保障体系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必须制定一套适合高职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要明确兼职教师的资格、要求,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与认证制度,完善在职教师培训保障制度,改革教师评价、职称评聘制度。实现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参考文献:
[1]马树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6-189
[2]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4-126
[3]李怀湘.高职课程改革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与成人教育,2009(3):114-115
[4]关于高职课程改革中教师若干问题的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6-7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