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意义,论证了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基于此,论文还研究了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的性质、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形式等关键内容。
论文关键词: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建设
1.引言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外语界存在着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之区别,前者仅指外语教学中以翻译促进外语的掌握,翻译仅是外语学习中的部分目标,而后者则特指英语翻译专业教学,即翻译本身就是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1]本论文中取翻译侧重于前者,但兼顾后者,即把翻译教学当作英语专业中贯穿始终的语言学习活动(包括其中的翻译课程)来看待。
长期以来,翻译只是被看作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训练方法或者一般意义上的实用技术,而翻译教学也通常是一些经验之谈和技巧的传授教育管理论文,类似于师傅对徒弟进行“传帮带”的形式。在中国,翻译真正作为一种专业来进行系统化的培养还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当然,相关的翻译教学实践及其研究也是近年来才真正兴起。然而,翻译教学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是语言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借以训练与提高目标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2.传统英语翻译教学
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曾经在英语教学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有学者就指出了当前英语翻译教材存在着“知识老化,题材、体裁单一”,“缺乏真实语境”等问题。[2][3]
简单概括而言,传统的主流英语翻译教学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2.1 以文学、会议、旅游等翻译内容为主,一般实行通用内容翻译教学。因为英语专业属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其翻译教学也基本采用文学、语言学内容为主,早期翻译教材里选用较多翻译材料便是杨宪益和戴乃迭先生的红楼梦以及早期英语小说的汉译;另外占比较多比例的是一些会议发言,通常是政府机关会议报告;再有一些就涉及到各地的旅游,一般是中国的名胜景点等。[4][5][6]这些翻译材料显然是翻译的经典,加以认真研究和反复揣摩对于任何一个翻译学习者都将受益非浅。然而,当前翻译市场的主流却并非这类文学作品或者重要会议的报告和重要名胜的介绍。因为这些内容通常已经由专业人士完成,并形成较固定的译法,在翻译人员的选择方面也已经稳定在特定高校毕业生当中,并不会考虑一般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2.2 翻译练习以虚拟化场景为主。传统的翻译教学一般选择虚拟内容进行练习,较少触及现实翻译教育管理论文,离学生现实较远。这主要表现在翻译素材的选择上,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练习。比如要我们江西省赣州地区的学生翻译与北京故宫相关的语言材料,或者要求他们去翻译国家重要会议报告。这些内容与译者目前乃至未来的生活都相距甚远,无法激发学生的翻译热情。
3.当代英语翻译教学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翻译市场的强劲推动下,加上目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翻译教学开始逐渐与市场对接,并在教学方式上日益注重信息技术使用。其特征表现如下:
3.1 实用化。国内的翻译教学开始走向实用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翻译市场中经常出现的材料,尤其是公司技术材料、法律文本(合同类)、企业对外宣传等方面的内容。
3.2 信息化。主要表现为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广泛使用和翻译语料的收集整理,也包括翻译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高程度依赖(文档编辑、翻译材料收发、资料查找、信息收集等)。
3.3 专业化。这里的专业化是指翻译领域的专业化。由于不同领域所涉及的具体专业知识差别,不能期望每个译者都能进行全部领域的专业翻译。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学好一定的翻译技巧,然后结合自身情况,深入发展某一领域的翻译能力将是未来翻译教学发展的方向。
4.基于地方特色翻译教学课程建设的意义
4.1 顺应了英语翻译领域专业化发展要求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各个领域之间的知识差异变得益加巨大,任何一个译者也无法通晓所有领域的翻译。采用针对地方特色内容的翻译教学使英语翻译的培养在翻译领域上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精深一个领域的翻译,也为日后往其它领域扩展打下坚实的语言及翻译技巧基础。
4.2 可以强化英语翻译教学的现实针对性
因为集中于训练基于地方特色内容的翻译,其教学比较具体可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操练热情。学生对于涉及本地的内容一般容易产生亲近感教育管理论文,不至于疏远与抵触翻译教学活动。同时,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翻译教学及相关练习还能直接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使翻译教学与市场直接关联起来。
4.3 有助于服务地方对外经济建设与文化宣传
通过开发地方特色翻译课程的教学,培养出的人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对外宣传。由于地域差异,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一般的英语专业人才很难胜任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相关材料的翻译。根据以往的经验,不少招商宣传翻译材料都表现出对原文主旨的偏离、曲解,原因主要还不是外语能力,而是缺乏对本地区经济状况的系统掌握及相关的翻译知识。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的建设也能起到对外宣传地方特色文化的作用,比如江西省赣南地区的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历代有不少名人留驻此地,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苏维埃革命史等等。另外,有不少针对赣南地区的研究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比如客家文化相关的人类学研究、一些有色金属的开采加工研究等。这些都需要有更为准确得体的对外翻译,以更好地让世界了解赣南文化。
4.4 促进学科交叉研究,创新外语教学模式
地方特色翻译教学涉及到其它学科,如历史学、人类文化学、工业技术等知识,这种尝试有利于推动外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也可以丰富翻译教学的研究,为探索翻译教学中的翻译领域专业化发展模式作出积极贡献。
5.基于地方特色翻译教学课程建设
5.1 英语翻译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首先是确定课程性质(含教学目标等)教育管理论文,其次教学内容设置(包括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或选择等),然后考虑教学条件创建(涉及信息化技术设备支持及教师队伍培养等)。
5.2 课程性质。
地方特色英语翻译教学课程是一门针对地方特色内容的专业领域翻译教学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该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训练,能阅读中等程度的英语材料,满足一般的听说及写作要求。以《赣南英语翻译教学》课程为例,其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赣南地方特色产业、文化及科技等内容的翻译,做到能较流畅地翻译相关内容,满足一般的应用要求。
5.3 教学内容设置。
基于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主要强调与本地相关内容的翻译教学及实践,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地方材料为主。下面以赣南英语翻译教学课程的内容为例,说明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内容的设置。
5.3.1 翻译基本技巧。
这部分内容与其它翻译课程的内容相似,主要是用于引导学生进入翻译课程,包括翻译的基本理论、一般的翻译技巧、辅助翻译工具及书籍的使用等。
5.3.2 地方特色相关材料阅读。
这里主要选择一些与地方特色内容相关的典型材料供学生进行学习,包括英语和中文材料,让学生熟悉特色材料的表达和描述。同时配以相关领域的专业常识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关领域知识,为翻译做准备。还可以提供相关专业参考书籍、重要网站链接等信息。就赣南地方英语翻译课程而言,涉及的内容包括赣州地理概况、赣南红色革命历史、赣南历史名人生平事迹介绍、赣南政治、教育及社会建设现状及远景规划、有色金属矿业发展现状、赣南脐橙等特色农产品、赣南客家文化、采茶戏、兴国山歌,还有赣南旅游景点如通天岩、郁孤台、八境公园、龙南客家围屋等。
5.3.3 英译汉实践。
通过翻译一些与地方特色相关的英语材料来进行英汉翻译研究讨论。可以从China Daily里选取一些与赣南相关的新闻进行汉译训练,或者从英文Wikipedia里选择一些相关的赣南历史事件或者人物、地理或者民间文化等内容进行翻译,或者从有色金属矿业技术的入门性英语原著中摘取适当的内容进行翻译。
5.3.4 汉译英实践。
有了前面的学习与训练,就可以开始汉译英训练教育管理论文,将一些地方汉语材料翻译成英语。可以选取翻译市场上常见的翻译内容作为翻译实践与研讨的材料。比如本地经济形势介绍、交通及市场状况描述、特色产业的发展形势、地方文化的对外宣传描述等内容。就赣南而言,可以针对赣南的交通、有色金属采矿及加工发展情况、赣南脐橙的产业化运作、赣南客家文化在中国及世界的地位、以及一些旅游景点如崇义县阳岭国家森林公园等等材料进行翻译。
5.3.5 地方特色相关材料的翻译练习题目及参考译文。
提供足量的练习材料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翻译训练材料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由学生自行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翻译练习。教材附有相应的参考译文,以供学生揣摩语言组织、语义处理技巧,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5.4 教学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教学形式在不断更新,由于地方特色翻译教学属于具有市场针对性的专门课程,其教学形式需要深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课程的开发涉及到教学大纲的制定,其中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教学课时分配、课堂组织形式等具体操作细节,而这些细节必须要体现出与普通翻译课程不一样的特色。赣南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建设在教学形式上主要考虑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5.4.1 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
目前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上的应用已经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可。[7][8][9]因为地方翻译材料相对比较专业化,其内容比较固定,翻译的重复利用率高,可以考虑针对赣南地方特色的翻译材料进行语料库建设,形成一个翻译记忆库,在教学中通过共享翻译记忆库来辅助学生进行翻译训练,同时,将这些学生的翻译训练译文加入系统,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充实原有的共享记忆库。国内目前较为通行的塔多斯(Trados)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可以方便地实现翻译记忆与共享。目前外语系(部、学院)大多已经建立网络自主学习系统,在这个系统的基础上安装机助翻译系统极其方便,成本也低廉,可操作性强。[10]
5.4.2 结合田野调查教育管理论文,展开翻译训练。
地方特色翻译主要涉及当地相关内容,可以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使翻译内容变得具体可感,既可加深学生对所译内容的理解,也可激发学生的翻译热情。比如涉及赣南客家文化的内容,可以到客家文化城或者客家相关历史文化景点进行实地考察;若涉及有色金属产业的内容,则可联系相关企业,深入企业生产工地展开调查研究。
6.结语
本论文以赣南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开发与建设为例,主要从理论上探讨了地方特色英语翻译教学课程的建设,论证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还研究了课程性质、内容设置、教学形式等关键内容。基于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有其重要意义,它可以进一步推动英语翻译课程的多样化与专业化发展。由于各种限制,本研究还没有开展专门的教学实践,然后根据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估,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课程建设结论。这部分实验教学论证环节将由后续研究来完成。
[参考文献]
[1]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 中国翻译,2002,4.
[2]姜秋霞,曹进.翻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J]. 中国翻译,2006,5.
[3]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王立非,王金铨.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方法及应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
[8]罗选民,刘彬.关于开放型语料库翻译教学的思考[J]. 外语教学,2009,6.
[9]徐彬.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设计与实施[J]. 上海翻译,2010,4.
[10]隋然.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翻译教学[J].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