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是一个学校持久的生命力。在这个问题上,各个部门应努力为教育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校长静心办学,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如目前在部分省市推行的中学校长教师流动制,在中学反响很大。出发点很好,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校长、教师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容易滋生短效行为,不利于学校办学目标的延续和文化精神的传承,同时由于教师住房和交通问题增大了教育的投入,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教育均衡化,不应该把普及教育与优质教育对立起来,我们关注教育的公平、均衡和普及,不等于不承认学生个性和天赋的差异,我们要正确理解有教无类,但更应该因材施教,有感于我国创新人才的匮乏,所以在强调教育均衡化的今天,英才培养、一流学校的建设也要同时提上议事日程。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建议在有条件的中学与大学之间开展联合衔接、培养优秀人才的实验,就拔尖人才的培养从选拔机制、培养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试验。均衡教育加因材施教、普及教育加英才培养,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内涵和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人才。
四.采取有效措施,吸纳社会资源,促进民办教育大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希望对《民办教育促进法》进一步修订完善,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出台具体措施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办学,规范、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给民办教育更多的政策支持、办学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对不以追求高额利润为目的的成功企业家投入教育的善举给予表彰和奖励。尤其对民办学校的教师,从在职时及退休后的收入、养老、医疗等方面,能够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样的待遇。从而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投身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才能不断发展,成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才能为广大民众的多样化选择提供可能,同时有效减轻政府“大国办大教育”的压力。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