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民族院校是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我国专门为少数民族开办。民族院校这一特殊群体是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特殊形式集中体现。
论文关键词:民族院校,少数民族,民族高等教育
民族院校是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我国专门为少数民族开办,主要招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注重在教学中尊重各民族的语言、风俗和文化的一种办学机构。目前我国民族院校共有15所,民族院校这一特殊群体是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特殊形式集中体现。这类院校及其办学制度缘何产生、其发展状况如何、具有哪些基本特性等是我们深刻认识这类院校的基础和前提,本文拟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我国民族院校形成的原因探析
我国民族院校的建立缘于党对民族问题的深刻认识。在我国,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来认识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1]]其中共同语言是指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往联系所共同使用的语言;共同地域是指组成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区域;共同经济生活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共同心理素质是指一个民族表现在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品格。一个民族在其形成过程中,因居住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条件以及历史遭遇不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这种文化和风俗习惯是其在长期的经济交往生活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很难在短时间改变。正是基于对少数民族问题的深刻认识少数民族,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和民族教育问题时,特别注意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差异,特别强调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心理的尊重。比如周恩来同志在1950年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是民族的,要有民族的形式。普遍真理是各民族都适用的,但在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民族有自己的传统习惯,这些传统习惯总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民族形式的教育,才易于被人民所接受,为人民所热爱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教育如果不注意民族的特点和形式,就行不通。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要注意各兄弟民族的特点和形式,兄弟民族之间也要互相学习彼此的长处,这样才能将科学的内容输送到各族人民中去,把教育办好。”[[2]]正是对民族问题的深刻认识,正是重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差异、强调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心理的尊重,我国专门设立的了各类民族学校对少数民族实施不同层次的教育。
我国民族院校的建立缘于党在革命时期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经验。党在革命时期的民族工作实践为建国后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在革命斗争中,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得力助手,在193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中首次提出:“尽量引进当地民族的工农干部担任国家的管理工作,”要注意“当地干部的培养与选拔,以消灭民族间的仇视与成见,建立一个没有任何民族界限的工农国家”。[[3]]毛泽东指出“没有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就不要进行任何带群众性的改革工作”。[[4]]因为少数民族干部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通晓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只有依靠他们的努力少数民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在少数民族中变为现实。同时,党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也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一是采取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因民族地区的革命和建设急需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先后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讲习所、培训班、军政学院等集中培训少数民族干部。二是建立各级各类正规院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陕北公学是我党在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创办的一所革命大学,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教育,1941年夏,陕北公学成立了民族部。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在中共西北局领导下,1941年10月党中央在陕北公学民族部的基础上建立延安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是党中央专门为少数民族开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它是一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学校。“延安民族学院是中国民族大家庭的缩影。民主平等、团结友爱、艰苦奋斗是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准则,也是民族学院的校风。党在革命中心延安成立一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学府,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它对于培养少数民族的革命力量,吸引少数民族团结在党的周围,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5]]总之,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民族干部培养实践为我国建国后民族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国民族院校的建立缘于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我国是在“以苏为师”的背景下开展各项社会建设的,当时苏联教育模式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列宁、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对我国民族政策的制定有着重大影响。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少数民族感到不满的不是没有人为的联盟,而是他们没有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没有本民族的学校、没有本民族的信仰自由。同时苏联还专门创办了东方民族大学,专门为苏联东方苏维埃共和国以及东方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培养干部。斯大林在《论东方民族大学的政治任务中指出?芬仓赋鲆“广泛的建立使用本族语言的普通教育性质的和职业技术性质的训练班网和学校网,以便从本地人中间培养苏维埃干部,党的干部和有经济专长的干部”?[[6]]可以说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和苏联的民族政策对无疑为我国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模仿和借鉴的摹本。二是苏联专家直接参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建设。发展专门学院,加强综合大学是苏联的做法。建国初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后,我国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少数民族,发展专门学院,整顿与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7]]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在这次调整工作中,我国把民族学院当做专门学院或行业学院看待,其专门职能是从事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和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当时还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的部分专业和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就这样,在苏联的影响下我国逐渐形成专门型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体系。同时关于苏联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许美德指出:“国际上的政治气候,特别是冷战的升级以及中国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对朝鲜战争的介入,导致了中国领导人在这一时期与苏联领导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教育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批苏联专家担任着国家各个部委的顾问,并从事着学校的具体教学工作及有关研究工作。在他们的帮助下,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方针从‘自力更生、稳步前进’转变成了全面仿效苏联的教育模式及其实践。”[[8]]
二、我国民族院校的建立与发展
专门设立民族院校对少数民族实施高等教育是我国的独特教育现象。民族院校既是一种办学机构,也是一种办学制度——民族院校制度。我国民族院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也就是我国民族院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总体来说我国民族院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民族院校产生与形成;二是作为办学思想和办学观念的民族院校的形成与发展。
首先,作为办学机构的民族院校的产生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国家政权,解决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状况,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实行了全面重建,以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大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正如毛泽东在《对西北民族工作的指示》中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9]]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950年8月中共中央在甘肃兰州成立了西北民族学院。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少数民族,紧接着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目的和具体措施作了明确规定,指出:“为了国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与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从中央至有关省县,应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目前以开办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干部为辅”,该方案进一步指出,“为此目的,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并在西北、西南、中南各设中央民族学院分院一处,必要时还可以增设。”[[10]]为此,一批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学院相继建立。1951年5月在贵州贵阳市建立了贵州民族学院;1951年6月在北京和成都分别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和西南民族学院;1951年8月在云南昆明设立了云南民族学院;1951年11月在湖北武汉创办了中南民族学院;1953年2月在广西南宁创办了广西民族学院。同时自1952年起我国进行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在这次院系调整工作中,我国把专门培养、训练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型民族干部培训学校——民族学院,当做专门学院或行业学院进行改造,并依托于政治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从事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和少数民族问题研究。这次改造中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的部分专业和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调整到了中央民族学院。1956年9月将青海民族公学改为青海民族学院;1957年在广州创办了广东民族学院;1965年将西藏公学改为西藏民族学院。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极受摧残的十年。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极“左”政治路线的影响,大部分民族学院被撤销、停办。从1969年起,云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先后被宣布撤销,仅存的中央民族学院和广西民族学院也停招多年。1971年后被撤销的民族学院先后复办(中南民族学院于1980年恢复重建)。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我国原有民族学院走上了正常发展轨道少数民族,二是创办和改建了一批民族学院。1984年在银川建立西北第二民族学院,1989年在湖北恩施把筹建中的鄂西大学改为湖北民族学院,1997年把筹建中的东北民族学院改为大连民族学院,2000年在通辽市合并组建了内蒙古民族大学,2009年3月,经教育部同意,在四川省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设置四川民族学院,在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