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论文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现状与展望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1高速铁路定义日本定义高速铁路为“列车在其主要区间用200km/h以上高速运行的干线铁路”。2国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诞生。国际上高速铁路的示范作用对我国有极大的启示。
关键词:高速铁路,发展,启示
 

1高速铁路定义日本定义高速铁路为“列车在其主要区间用200km/h以上高速运行的干线铁路”。高速铁路具有以下特点:运行速度快,行车密度大;运行安全;服务质量高、行车正点;高度环保的“绿色交通”;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小等。

2国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诞生,此后一百多年,世界各国铁路研究工作者,一直为提高列车的行车速度作不懈的努力。目前,世界上运行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新建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约4400公里,若包括运行时速200公里的线路,总营业里程已超过15000公里。这些线路仅占世界铁路总营业里程的1.5%,却担负着各拥有国铁路较大部分的客运量。例如,法国现有三条高速新线和TGV列车通行网络分别占法铁路网总营业里程的4%和18%,承担了一半以上的旅客周转量;德国正在运营的高速线及时速达200公里的IC列车的通达里程只占德国铁路总营业里程的1%和10%,却担负着50%的旅客周转量;日本现有四条新干线约占日本铁路(JR)总营业里程的9%,承担了铁路旅客周转量的1/3。高速铁路以其节约旅行时间,改善旅行条件、降低旅行费用以及对地球环保的增强,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欧洲、美洲、亚洲诸国和地区,正在计划进一步加快高速铁路的建设。截至2003年底,世界上时速超过250km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己达到5900km,还有近3000km高速铁路在建。计划到2015年,世界上拥有高速铁路的国家和地区将达到23个,总里程会达到30000km,欧洲地区将形成高速铁路网联通。高速铁路的成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已为世人所公认,国际上高速铁路的示范作用对我国有极大的启示,中国铁路也需要高速化。高速铁路,给铁路产业带来了复兴,把工业化国家社会带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

3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多年来我国铁路运输状态不能适应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旺盛需求。低速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高速铁路速度快、运量大、能耗少、污染小、安全、舒适、占地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铁路专家提出,中国修建高速铁路势在必行。高速铁路是一个高科技技术,包括了宇航、冶金、材料、电子、机械等等高技术所形成的综合性的技术配套系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尽管面临很多困难,铁道部门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仍然在中国必须发展高速铁路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并付出艰辛努力。1994年,完全依靠中国自己力量建成的广深准高速铁路开通;1995年,沪宁等省成功地进行了时速170公里的提速实验;1996年4月1日,京广、京沪等线开行了“夕发朝至”的快速列车。秦沈客运专线是一条以客运为主的双线电气化快速铁路,1999年8月16日全面开工,2003年完工,同年开通运营,线路全长405公里。开通伊始的列车速度即可达到160公里/小时以上,设计速度200公里/小时,基础设施预留提速至250公里/小时(甚至更高)的条件,能够适应旅客对乘车旅行快速、安全、舒适、方便和准时可靠的需求,可以大大提高铁路客运的竞争能力,从而使铁路客运步人良性循环的轨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快速客运专线的建设也是铁路自身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该线在全国路网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近期可以利用京秦线富余能力和已经形成的快速线路,形成北京至沈阳的快速通道;远期可以沟通京沪高速铁路和哈大铁路的联系,构成我国东部地区铁路高速客运网。选择客运专线的模式,既解决了进出关运输能力的不足,又为下世纪建设我国铁路高速客运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5年年初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了我国铁路网中长期建设目标和任务,描绘了铁路网至2020年的宏伟蓝图。这标志着我国铁路新一轮大规模建设即将展开。为实现2020年铁路网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在路网总规模扩大的同时,突出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人口稠密地区发展城际客运系统,提高路网质量,扩大运输能力,形成功能完善、点线协调的客货运输网络。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完成建设投资超过1500亿元,比前两年的投资总和还多;发送旅客12.6亿人次和货物28.7亿吨,在连续3年大幅增长的高起点上再创历史新高;投产运营新线1605公里,使营业总里程达7.66万公里;其中复线铁路2.3万公里,电气化铁路1.7万公里。主要是建设客运专线,城市密集地区城际客运系统,加快新线建设,加快既有线扩能改造,加快主要枢纽及集装箱中心站建设。为满足快速增长的旅客运输需求,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以及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发展客运专线。武汉至广州、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时速在3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已于2005年开工建设。除此之外,我国已经批准开工的时速200公里以上的新线建设项目有武汉至广州(全长960公里)、郑州至西安(全长450公里)、北京至天津城际铁路(全长115公里)、合肥至南京(全长160公里)、遂宁至重庆铁路无碴轨道综合试验段(12.63公里)、合肥至武汉、温州至福州等铁路,累计达3000公里。目前我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处于快速增长期,按“十一五”计划和中长期铁路发展规划,2010年和2020年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将分别达到8.5万公里和10万公里。电气化铁路起源于1962年,按“十一五”计划,中国的电气化铁路营业里程2010年将达3.5万公里,届时还将建设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在主要路段实现客货分流。免费论文

4建设我国高速铁路回顾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是,在理论上都对我国的高速铁路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还应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

高速铁路是20世纪交通运输的重大成果,是一个涉及专业面广、技术先进成熟的庞大系统工程,在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各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的经验和教训。

1)摆式列车。它能够在保证列车安全及不降低旅客乘坐舒适度的条件下,对铁路曲线不作大的改造,就能提高列车通过曲线的速度。我国应充分利用国外现有成果,以引进国外成熟技术为主,结合我国具体运用线路的条件加以改造,确定我国摆式列车外形、速度和运行距离,选择出最适宜的摆式列车。免费论文。

2)采用高标准的线路。为了确保高速列车安全运行,高速铁路采用了比普通铁路更高标准的路基、轨道和桥梁结构。保证路基整体性、坚固稳定,确保列车高速运行;采用重型钢轨、无缝线路、弹性扣件、高质量混凝土轨枕、高速道岔等.使得高速铁路轨道具有较高的平顺性;桥梁选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士等感热迟钝材料、采用刚性结构设汁,从而保证了过渡段轨道较好的连续性。

3)开发高性能机车车辆。开发新型高速列车的机车车辆:包括新型的动力车组、先进的悬挂式的动力转向架的没汁与开发、新型的弹性车轮,新型的减振结构、无摇枕转向架、新型车体倾斜装置的设计和开发以及部分设备的国产化,降低高速铁路的建设成本。

4)采用大型养护维修机械。高速铁路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化作业,诸如捣固机、清筛机、轨排铺设机等,它不仅提高了养护维修的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养护维修的质量。免费论文。

5)加速客运专线网的建设。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综合运输体系中起着骨干作用,制定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加快铁路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应该尽快在大中城市间发展客运专线,在人口稠密地区发展城际铁路,加快形成覆盖我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

5高起点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高速铁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不平衡,以及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决定了铁路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铁路所具有的技术经济和环保优势符合我国国情,铁路作为新世纪的“绿色”交通工具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产业配置和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城镇化趋势迅速加强,大量的客流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而我国现有的交通体系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发展大容量的便捷的运输系统刻不容缓。发展高速铁路成为扩充铁路运输能力,提高运输质量的迫切需要。速度是现代社会高效率的标志,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最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立足高起点,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追赶发达国家水平,缩短差距。

自2007年4月18日零时起,我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列车在京哈、京沪、京广、陇海、浙赣、胶济等既有铁路干线上实施时速200公里的提速,部分区段列车运行时速达到250公里。提速后,全国铁路客运能力增长18%以上,货运能力增长12%以上。这次大提速标志着中国铁路既有线提速跻身世界先进铁路行列,这意味着中国铁路从此跨入高速时代。


参考文献:
[1] 何邦模. 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优势[J].世界轨道交通,2004(8).
[2] 谢贤良. 世界高速铁路现状及其社会经济效益[J].中国铁路,2003(11)
[3] 田葆栓. 世界高速列车的发展模式与运用前景[J].世界轨道交通,2004(10)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论轮船招商局资金流失的原因
下一篇论文:城镇化中的承载力问题探索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交通论文
最新交通论文
读者推荐的交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