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超导体MgB 的晶核形成及生长过程研究_晶核生长-论文网

时间:2014-01-17  作者:郭永庆,冯旺军,李翠环,陈映杉
晶粒表面有外露的晶核的半满杂化轨道、镁离子和空π轨道,这些轨道和镁离子的存在,可能与MgB超导体晶粒连接和晶粒界面不影响超导电流这一性质有关。

须要指出,这里的共轭大π键和化学中的不完全相同,不同之处是镁和硼不在同一平面。相同之处是,镁原子及其近邻周围成六角形的六个硼原子之间,形成共轭大π键的过程相同;π电子在共轭大π键中的运动,与化学中共轭大π键中电子的运动相同,即π电子在镁原子及其近邻周围六个硼原子组成的六角骨架中运动。因此,称其为共轭大π键。

镁粉熔化以后的固-液相反应,其晶核的形成和生长,与固相反应相同。但是,由于镁熔化以后,镁熔液与硼粉粒接触更加充分,接触面积大大增加,振动更容易进行,核形成区更容易形成,会有更多的镁原子和硼原子从其表面脱出,发生反应,形成MgB晶核并长成单晶晶粒。

镁气化以后的反应与固液反应相同,只是成核及核生长区在固-气界面。与固-液界面处的反应相比,晶粒可能较小,核生长速率可能较低。

根据这一晶核形成及生长过程,在镁的熔化到气化温度之间,在固-液界面处可能有更多的大一点的晶粒,这一推论与文献[23]的试验结果一致。反应中的单晶晶粒不会太大,最大的也不会超过最大粉粒的线度。这是因为晶核生长与两种原子的分布及粉粒的振动有关,当其中一种粉粒耗尽时,会停止生长。随着温度的升高,粉粒振动加剧,晶核生长区会有更多的镁和硼原子,原子运动加剧,这有利于提高初始晶核结合概率和晶核生长速率。因此,温度较高时晶粒较大。这一推论与文献[24]中的试验结论一致。初始晶核形成以后,如果不是与另一初始晶核相遇,而是与硼原子不断相遇,并且反应温度有利于形成硼原子之间的化学结合键,则有可能形成MgB和MgB等其它多硼化物。因此,MgB和MgB除了来源于高温下MgB分解以外,在MgB晶核生长过程中,也可能由初始晶核生成MgB和MgB等。硼的原子半径和原子质量皆比镁的小很多,温度升高时运动更加剧烈,B-B相遇机会增加。因此,高温时有利于MgB和MgB等的形成,这一推论与文献[26-27]中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如果硼的比例大于化学计量比,B-B相遇机率曾大,也有利于MgB和MgB的形成,这一推论与文献[28]中的计算相图一致。文献[29]中MgB晶粒螺旋式和台阶式两种生长方式可借助MgB晶核生长模式予以解释。

4.结论

MgB晶核的形成及晶核生长过程可分为三步,1.两种粉粒相互接触,挤压在一起发生相位相反的强迫微幅振动,使得两种原子从其表面脱出,产生MgB晶核的形成和生长区;2.首先是两个硼原子相遇,价电子发生sp杂化,形成B,镁原子从B的空π轨道正号一侧与其相遇,镁的两个价电子填满π轨道,形成π键,生成MgB,此即为MgB初始晶核。3.当两个初始晶核以含有镁离子的一面与不含镁离子的一面相遇时,由静电吸引力结合在一起,形成晶核沿c轴的生长;当两个初始晶核以相同的杂化轨道平面方向,沿a轴,以外露的半满杂化轨道“头对头”相遇重叠时,构成σ键,形成晶核沿a轴的生长。晶核生长过程中镁离子在其周围电子电场作用下偏离原来的位置,最终处于两层硼的六角中心位置,π键演化成键。沿a轴和c轴以相等的碰撞接触概率和生长速率同时进行,最终形成MgB单晶晶粒。

这种晶核的形成及生长过程,只是一种定性的分析,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做进一步的计算和试验检验。

参考文献
1 Nagamatsu J,Nakagawa N,Muranka T,et a1.Nature, 410(2001), 63.
2 王明景,陈秀娟,粉末冶金工业,16(2006),93。
3 Jun Hyung Lim, Jong Hyun Shim, Jun Hyuk Choi, Jin Hyun Park, Won Kim ,Jinho
4 李慧玲,等,物理学报,,50(2001),2044。
5 Y Yang Fan,Han Ru shan,et at.Chinese Phys.Lett, 19(2002), 1336.
6 Q.Z.Shi,Y.C.Liu, Q.Zhao, Z.Q.Ma,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458(2008),553.
7 闫果,冯勇,卢亚锋,张平祥,周廉,吴晓京,闻海虎,低温物理学报,5(2007),796。
8 Morton E Jones,Richard E March, JAm Chem Soc, 76(1954), 1434.
9 H. Fang, G. Liang, Advances in Cryogenic Enginnering, 56(2010), 289.
10 G. Liang, H. Fang, S. Guchhait, C. Hoyt, and J. T. Markert, Advances in
11 T. Nakane , K. Takahashi, H. Kitaguchi, H. Kumakura, Physica C , 469(2009),1531.
12 Kambara M Babu N H,Sadki E S,et a1.Supercond Sci Techn,14(2001), 1151.
13 Flukiger R,Suo H L,Musolino N,et a1, Physica C, 385(2003), 286.
14 周公度,段连运,结构化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168.
15 熊光成, 物理,30(2001),197。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制粉系统热一次风隔绝门改型更换
下一篇论文:硼酸酯—丙烯酰胺共聚物耐温抗盐性能的初步研究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化学论文
最新化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