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超导体MgB 的晶核形成及生长过程研究_晶核生长-论文网

时间:2013-11-23  作者:佚名

论文摘要:根据镁和硼的基本化学性质、杂化轨道理论、前线分子轨道理论和粉末反应理论,分析了粉末反应中MgB 晶核的形成及生长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步完成:1.两种粉粒碰撞接触后,做反相微幅受迫振动,这种振动产生晶核的形成及生长区;2.两个硼原子相遇,价轨道经sp 杂化后形成B ,镁原子的两个3s价电子填入B 的π轨道形成π键,生成MgB ,此即MgB 初始晶核;3.初始晶核以确定的杂化轨道平面方向,分别沿c轴和a轴相互接近反应,形成晶核沿a和c三个轴六个方向的生长,B 的π键演化成共轭大img1键,镁处于硼层的六角中心,最终形成MgB 单晶晶粒。固-液界面处更有利于较大晶粒的形成。合成温度较高时晶粒较大,由初始晶核可能会形成MgB 和MgB 等。
论文关键词:杂化,晶核,晶核生长

引言

自从2001年日本Nagamatsu等发现MgB具有超导电性以来,已历十年,期间世界各国研究人员对MgB超导体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包括块材、薄膜、线(带)材和粉体样品的制备,各种替代元素和碳纳米管及C掺杂对转变温度的影响,同位素效应,Hall效应,热力学特性的研究,临界电流和磁场的关系以及隧道特性的研究,等等。但是,对于MgB合成过程中晶核的形成及晶核生长过程,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尚不多见。本文着重分析了MgB超导体合成过程中晶核的形成及晶核生长过程。

2.MgB超导体样品的制备及样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早在1954年Jones等用Mg和B单质,在900C下,制备出MgB单晶样品。本世纪开端之年发现MgB具有超导电性之后,各种制备方法及不同规格样品不断出现。

MgB超导体主要有块材、线(带)材、薄膜和粉体等。块材的制备大多采用粉末烧结合成方法。即将高纯度镁粉和无定形硼粉按照化学计量比混合均匀后装入模具,经热处理制得样品,或者直接将商业MgB粉末装入模具,经热处理制得样品。MgB线(带)材的制备主要采用粉末装管法(PIT),粉末装管法分为先位法(ex-situ)和原位法(in-resitu)。先位法是用MgB粉体作为原料,装入一定直径和长度的金属管,经热处理加工成线(带)材;原位法是将镁粉和硼粉按化学计量比配制后装入金属管中加工,经热处理制得线(带)材。线(带)材应用更为广泛,为适应这些应用要求,改善线(带)材的柔韧性,研究人员用铁、镍和铜等不同材料作为外包套,制取MgB超导线(带)材。这一方法不仅改善了样品的柔韧性,同时有效地克服了反应物与器壁的反应。MgB薄膜的制备方法有物理气相沉积(PVD)法和化学气相沉积(CVD)法。MgB粉体的制备主要有自蔓延高温合成法(SHS法),也称燃烧合成法。

MgB超导体样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场下临界电流密度较低,虽然在零场下有较高的Jc(如在2OK时,Jc>5×10A/cm),但Jc会随着外磁场的增加而急剧减小。其次,不可逆场较低,如纯MgB超导体在2OK时不可逆场值为4~5T。高场下临界电流密度和不可逆场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钉扎中心。另外,还有MgO、MgB和MgB等其它杂相和孔隙的存在,也会影响其超导电性。

MgB超导体的各种制备方法已日趋成熟。但是,现有问题的解决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MgB超导体合成过程中晶核的形成及生长过程,或许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向或方法。

3.MgB晶核的形成及生长过程

3.1镁和硼的基本化学性质

硼是化学元素周期表ⅢA族中唯一的非金属元素,价电子构型为2s2p,价层中可成键电子是2s2p2p,有四个价轨道,其中一个是空轨道。由于价轨道数多于价电子数,形成缺电子状态。硼原子半径0.085-090nm,第一电离能8.296eV,电负性2.0,氧化态为+Ⅲ和0,与同周期其它金属原素相比,原子半径小,电离能高,电负性大。因此,形成化合物时,不可能像金属原子那样形成单质时采用金属键,形成化合物时采用离子键,而是以形成共价型化学键化合物为特征,共价性是硼原子形成化学键时的本质特征。晶体硼的熔点为2200C,沸点为2550C。

镁是碱土金属元素,价电子构型为3s,原子半径为0.136nm,第一电离能为7.652eV,电负性为1.2,氧化态为+Ⅱ。镁的熔点为650℃,沸点为1090℃,在真空条件下气化速率高。镁单质化学性质活泼,形成单质时采用金属键,形成化合物时很容易失去价电子形成离子键。

3.2杂化轨道理论和前线分子轨道理论

20世纪30年代泡林(Pauling)在Heitler-London成功处理H方法启发下,以量子力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化学键中的杂化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理论认为,原子在化合成分子的过程中,根据成键要求,原有的原子轨道发生变动,组合成新的原子轨道。这种在同一原子中不同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称为原子轨道的杂化,杂化后的原子轨道称为杂化轨道,若某一原子的杂化轨道中参与杂化的轨道成分相等,称为等性杂化,否则称为不等性杂化。常见的轨道杂化有sp、sp、sp等七种。其中sp杂化轨道的构型是正三角形,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与杂化轨道平面垂直。

sp杂化后,杂化轨道和其它合适原子轨道能形成σ轨道,填满电子形成较强的σ键,σ键沿键轴旋转对称,可自由转动而不影响分子的势能。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可“肩并肩”重叠形成π轨道,π轨道填满电子形成π键。π键显露在外,易受干扰,化学性质活泼。π电子分布容易变形,π键容易极化,容易演化成共轭大π键,即π电子不局限于两个原子的区域,可在成键的多个原子的分子骨架中运动,形成共轭大π键。

前线分子轨道理论可概括为:(1)两分子相遇,优先起作用的是前线分子轨道HOMO和LUMO,轨道按对称允许状态叠加,形成活化能较低的状态;(2)参与叠加的HOMO和LUMO能级须接近,相差一般不超过6eV左右;(3)两分子的HOMO与LUMO发生重叠,电子从一个分子的HOMO转移到另一分子的LUMO时,电子转移要符合电负性要求,旧键有削弱。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超导材料与结构中的力学问题研究—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Conference 2010 相关力学问题评述-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超 导 机 理 的 研 究_库珀电子对-论文网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物理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物理论文
读者推荐的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