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GL指数
|
产品名称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高新技术产品
|
0.983403
|
0.86049
|
0.7611
|
0.843624
|
0.6286
|
0.6371
|
0.632064
|
其中:
|
|
|
|
|
|
|
|
电子信息
|
0.385455
|
0.3168
|
0.3831
|
0.889392
|
0.4211
|
0.5752
|
0.459202
|
软件
|
|
|
|
|
|
|
|
航空航天
|
0.01952
|
0.12985
|
0.0372
|
0.029712
|
0.1463
|
0.2235
|
0.405757
|
光机电一体化
|
0.327773
|
0.41409
|
0.4078
|
0.562543
|
0.5943
|
0.6623
|
0.726384
|
生物医疗器械
|
0.641564
|
0.53672
|
0.442
|
0.487371
|
0.3397
|
0.3672
|
0.349209
|
新材料
|
0.667619
|
0.58097
|
0.4625
|
0.254209
|
0.2066
|
0.3473
|
0.300748
|
新能源
|
0.418554
|
0.54222
|
0.5579
|
0.773805
|
0.967
|
0.9617
|
0.886751
|
环境保护与海洋
|
0.506302
|
0.99276
|
0.8433
|
0.59336
|
0.6383
|
0.7393
|
0.77261
|
现代农业
|
|
0.03727
|
0.0896
|
0.263736
|
0.0215
|
0.0034
|
0.507937
|
数据来源:根据安徽省商务厅进出口数据整理而得。
|
|
|
|
|
|
|
|
|
|
|
|
|
|
|
三、几个简短结论
由上文的数量分析国际贸易论文,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简短的结论:第一,从贸易竞争力指数(TCI)来看,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具备一定竞争力,并呈现逐年走强态势。但高新产品出口中,内部发展不均衡,光机电一体化等大类商品贸易竞争力仍然不足。第二,从Michaely指数来看,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亦呈现逐步走高态势,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产品、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产品出口上。第三,从产业内贸易指数(GL)来看,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仍然是产业内贸易为主,除了生物医药、新材料两大类产品,其余七类均表现为产业内贸易。总体来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在不断提升,但其内部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要真正提升其出口竞争力、出口比较优势和改变目前的产业内贸易现状,还有漫长而艰辛的道路要走。
四、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得知,目前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有一定竞争力,特别是部分新材料、生物医药产品优势明显,但要实现高新产品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还要进一步加强光机电一体化等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培育。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培育的内在因素是企业自身的研发、创新和市场开拓,与此同时,政府的积极引导也将起到重要作用,下面本文将就政府层面可以做的工作提出四点建议。
(一)用足用好政策资金。促进企业形成创新动力,增加企业科研投入,做好研发项目储备,制定科研项目标准,发挥政策资金促进效应。对各项鼓励政策,落实到位,跟踪问效,确保成效核心期刊目录。以合芜蚌地区为重点,落实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开展研发项目国际贸易论文,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
(二)加快基地集群建设。抓好国家级基地建设,增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后劲。安徽省蚌埠市国家级科技兴贸精细化工出口创新基地于2006年获批,目前发展态势良好,2009年基地内企业的出口逆势上扬,今后要继续在加强组织领导、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做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扩大进出口银行优惠信贷等多方面,加强国家级出口创新基地建设。努力提高柠檬酸、对氨基苯酚、赖氨酸、L乳酸、香兰素等一批产品出口竞争力,用好国家级出口基地的金子招牌,扩大基地内企业出口规模。
(三)搞好融资服务工作。企业融资难是制约外向型科技企业发展的难题,要继续大力推动进出口银行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使用进出口银行小企业统借统还优惠贷款业务,增加统借统还试点县(市)数量。不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开创新的担保方式,与省担保集团加强合作交流,为科技企业出口提供资金保障。
(四)开展出口市场开拓。积极组织好企业参加知名的境外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展等,如德国柏林的电子消费展,阿根廷的医药原料展等。推动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巩固传统市场。带着产品,走出国门,参与竞争。
参考文献:
[1]王分棉.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动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5).
[2]Grubel,H,G. and Lloyd,P.J.(1975),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acmillan,London.
[3]Krugman,P(1979),“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9.
[4]吴宏.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中的利益结构分析—基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8).
[5]林发勤.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及其发展评析[J]经济学动态,2008,(12).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