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上海海洋产业的发展。上海海洋产业现状分析研究。
论文关键词:上海,海洋产业,现状分析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区位条件极为优越,是世界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临海的特大型国际都市,上海海洋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拓展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能够顺应全球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发展浪潮的需要。对上海海洋产业的研究也是上海作为国际性的港城在城市定位、功能转型及产业升级内在要求。
1 上海海洋产业现状
上海全市陆地面积为6340.5km2,其中陆地面积6218.65km2,水面面积121.85 km2,海洋面积近9000km2。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0.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12.32万人。上海东临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南接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毗领,北界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是中国最大的港口,按照吞吐量衡量为世界第一大港。
1.1 海岸线资源、滩涂、浅海资源分布及经济利用
海岸线是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之一。上海的海岸几乎全部建有海堤,为人工海岸。据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于2003年底到2004年4月的海岸线修测成果统计,上海拥有海岸线470km。所辖海域滩地共55个,总面积645.74km2 [1]。上海利用圈围的滩地建立了一大批农场垦区、工厂企业、市政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滩地对缓解上海市土地紧缺矛盾,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增强农业后劲、促进工业产值增长、稳定长江口河势、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1.2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开发利用分析
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的形成与发展,为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天然优势,并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和载体。上海港始建于黄浦江,发展于长江,拓展于杭州湾,腾飞于洋山港,历经了由内河向河口、沿海、海岛的开拓过程,雄居中国港口半个世纪,现已跻身于世界港口之前列论文网站。上海港根据港口区分布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洋山港区、长江口南岸港区、杭州湾北岸港区、崇明岛港区、长兴岛南岸港区、横沙岛南港区、黄浦江港区,共8个。上海港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2008年,上海港完成了2800 万TEU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二,而稳居世界集装箱大港第一位的新加坡港完成达2990万TEU。交通运输部发布《2009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6.57亿吨,比上年增长9.0%。在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大港口中,上海港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港的位置。上海港在港口建设水平上持续保持和发挥产业优势。
在发挥港口产业优势的同时上海也存在着河口岛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足的问题。作为我国的第三大岛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面积大于香港各岛,而2008年GDP只有香港的1/66。2005年,崇明三岛平均GDP为8343元/人,只相当于上海全市人均GDP34436元/人的1/4。与长江三角洲14个地级市比较,最低南通市人均GDP9378元/人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三岛比南通还低1035元/人。同样是岛屿的舟山市,人均GDP也达11586元/人,超出三岛人均GDP3243元/人。三岛一产的比重偏高。上海全市一产占全部GDP1.8%,崇明一产占24.8%,长兴、横沙占22.3%,三岛平均22.3%。从现状经济及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三岛不仅在上海甚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尚属较慢地区。
1.3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分析
通过分析对比海洋经济总产值与海岸线的关系,可以获得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空间的相互关系。分别计算沿海11个省市2000、2007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大陆海岸线的比值,可以反映各沿海地区单位岸线长度的海洋产业产出贡献,即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表1:2000年、2007年各沿海省市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亿元/km)
Table 1: 2000&2007 Economicdensity of unit marine shoreline for the coastal provinces (million / km)
省区
|
2000年海洋生产总值
|
2007年海洋生产总值
|
大陆海岸线
|
2000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
2007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
上海
|
601.37
|
4321.4
|
470
|
1.280
|
9.194
|
天津
|
138.63
|
1601.0
|
153.3
|
0.904
|
10.443
|
广东
|
1114.57
|
4532.7
|
3368.1
|
0.331
|
1.346
|
山东
|
737.76
|
4477.8
|
3122.0
|
0.236
|
1.434
|
浙江
|
399.53
|
2244.4
|
1840.0
|
0.217
|
1.220
|
辽宁
|
326.58
|
1759.8
|
1971.5
|
0.166
|
0.893
|
河北
|
69.19
|
1232.9
|
421.0
|
0.164
|
2.929
|
江苏
|
146.04
|
1873.5
|
3122.0
|
0.153
|
0.600
|
福建
|
419.15
|
2290.3
|
3051.0
|
0.137
|
0.751
|
广西
|
110.45
|
343.5
|
1083.0
|
0.102
|
0.317
|
海南
|
70.23
|
371.1
|
1617.8
|
0.043
|
0.229
|
全国
|
4133.5
|
25073.0
|
20219.7
|
0.204
|
1.240
|
(数据来源:《2008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海洋出版社.)
(Source: 'China Marine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8)
如表1数据显示,上海市2007年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遥遥领先,比全国平均值高出7.954个数量级,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天津。同2000年的数据相比,上海在全国的排位有所下降,从第一位下降到第二位。岸线经济密度比较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海地区的发展位居全国前列,但是在发展程度上却次于天津。说明上海在海洋岸线的利用上还有发展的空间。
1.4海洋产业在上海经济中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下,海洋产业不断增殖扩大。上海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综合海洋产业群,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上海市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2年上海实现生产总值5408.76亿元,海洋产业总值为721.96亿元,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的13.35%。2005年到2009年,海洋经济总量平均增长率为11%-12%。2008年,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超过4700亿元,占上海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698.15亿元)超过34%,占长三角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论文网站。上海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超过了500亿元,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也分别达到894亿元和130亿元,三者占了上海GDP的11.13%,成为仅次于信息产业(占12.20%)的第二大产业。即使不包括滨海旅游业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上海海洋产业增加值也占了GDP的4.6%以上,超过汽车制造业(2.98%)而成为继信息、商贸、金融、房地产和成套设备制造业之后的上海第六大支柱产业[4]。
1.5上海海洋产业结构特点
目前,上海已形成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汽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多行业共同发展的海洋产业格局,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和船舶制造业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5]。
上海海洋产业第一产业近年来保持上海海洋GDP的0.1%。第二产业的海洋电力业2005年到2007年一直保持在每年2.44万千瓦的发电量,呈现出明显的固定基础设施投入与稳定的产出比;海洋油汽田中,原油开采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3年的38.02万吨一直下降到2008年的15.34万吨,年平均下降率达到了20.6%(如图1),天然气产量总体趋势增加,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天然气开采量有所下降(如图2)。船舶制造量总体保持平稳增长趋势,2008年修船及造船完工量共1063艘,比2007年增加了18艘。第三产业的海洋交通运输业一直以来都是上海海洋产业的支柱型产业,在国内和世界均居前列,2008年货运量达40971万吨。滨海旅游业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海洋产业。2008年,上海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958.5亿元,比上年增长7.1%。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图1)(图2)
表2:2006年、2007年上海海洋生产总值及组成比例(%)
年份
|
上海海洋生产总值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2005
|
100
|
1.1
|
8.4
|
90.5
|
2006
|
100
|
0.1
|
48.2
|
51.7
|
2007
|
100
|
0.1
|
45.4
|
54.5
|
: 2006&2007, Shanghai'smarine GDP and the composition (%)
table2(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7、2008)
(Source:'China Marine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7, 2008)
从表2看出,2006年和2007年上海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来看,上海海洋产业结构比例并不均衡,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略高于第二产业。说明上海在发展海洋产业时,已摆脱处于初级水平的第一产业,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上海海洋产业发展的主力。这与2005 年的1.1:8.4:90.5相比,已经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过渡转型,二、三产业均衡发展的态势。同时这与上海“十二五”规划中打造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四个中心”的战略发展方向相一致。2007年海洋三次产业构成虽实现了基本的二、三产业均衡发展,但是海洋第二产业中增值型、高科技的新兴海洋产业比重偏低。
1.6上海涉海产业就业分析:
表3:2001年、2005年、2007年上海涉海就业情况(%)
地区
|
2001年
|
2005年
|
2007年
|
总数(万人)
|
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
|
总数(万人)
|
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
|
总数(万人)
|
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
|
全国沿海城市合计
|
2107.6
|
8.1
|
2780.8
|
9.7
|
3151.3
|
10.3
|
天津
|
106.4
|
25.9
|
140.4
|
32.9
|
159.1
|
36.8
|
上海
|
127.5
|
18.4
|
168.2
|
19.7
|
190.6
|
21.7
|
:2001, 2005, 2007, Shanghai sea-related employment (%)
table3(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7,2008)
(Source:'China Marine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7, 2008)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2001年上海涉海产业就业占上海地区就业人员比重是达到18.4%,高出全国沿海地区平均就业10.3个百分点,到2005年同比增加1.3个百分点,2007年比2005年增加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沿海地区平均比重达11.4个百分点。说明上海海洋产业为地区就业提供了很广的空间。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7年和2008年提供的全国沿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情况可以发现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上海在沿海城市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天津,但比重却要比天津低15.1%,大于全国平均比重,说明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上海的海洋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应关注涉海就业的状况,可以参考天津的发展模式,寻找解决就业的途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