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面,其他宏观经济因素对出口总额存在着非常大的影响,相形见绌之下,使得出口退税对出口的正向促进作用被淡化了许多,甚至从表象来看,在一些时间内表现出出口退税对出口总额的负面抑制作用。例如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之下,尽管出口退税率不断在提高,但出口基本上变化不大,再加上模型设计上的原因,造成了最终估算结果出现出口退税对出口的负面抑制作用。
2001至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对出口退税额的弹性则为正值,反映出出口退税对出口总额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尽管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其弹性明显都小于0.3,这也说明了出口退税对出口总额的正向促进作用有限。
(4)VAR模型识别及脉冲反应和方差分解
为了进一步反映当出口退税受到某种冲击时对出口额的动态影响以及出口退税对出口变动的贡献程度,借助VAR模型得到关于出口的脉冲响应函数图(见图二)以及方差分解图(见图三):

图二
从图二可看出当在本期给出口退税一个正向冲击后,出口会在第三期达至最高点,随后则逐渐衰减。这反映出出口退税对出口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而且有较长的持续效应。

图三
从图三中可看出,不考虑出口自身的贡献率,对出口的贡献率最大的是汇率,在第十期达到56%左右;其次是国外GDP,达到19%左右;接下来是价格水平,达到15%左右;最后则是出口退税,仅为6%左右。对于汇率对出口的贡献率高于国外GDP对中国出口的贡献率,此结论的得出,令笔者颇为诧异,由于本文的着力点为出口退税对出口的作用,故笔者并未对此作深层次的剖析。至于出口退税,其对出口的正向促进作用相较于其他因素还是差了很多。
四、结论
总体而言,根据上述的实证检验结果可知,从短期来看,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具有正向的刺激作用,而且其还具备一定的持续效应。然而就其对出口刺激作用的程度来看,相较于其他刺激手段而言还是弱小了许多。从长期来看,出口退税这一宏观刺激政策的效果,在中国并不是十分的抢眼,甚至在某些时间段内,还呈现了副作用(更准确地说,其并未产生任何积极的效果)。
另外,对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而言,中国先后七次调高了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以应对此次危机,实证检验中的出口退税的短期效果,也印证了出口退税政策存在一定的积极效果,同时还明确表明了在此次金融危机期间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的刺激弹性达到了0.2左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弹性似有衰减的势头,这既反映出了出口退税政策积极作用的有限性,毕竟经历多次调整之后,出口退税率上调空间回旋余地不大,也反映了后危机时代的来临,其他的刺激手段正逐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得出口退税政策的积极作用相形见绌。
因此,在面临经济危机时,尤其是突出表现为出口大幅下降之时,出口退税政策手段的运用是必须的,但从长期来看,如果不辅以其他相关政策措施以及后续的手段,仅凭出口退税政策,这种积极作用恐难以为继。
参考文献
1 陈平,黄健梅.我国出口退税效应分析:理论与实证[J]. 管理世界,2003,12:25-32
2 董皓,陈飞翔.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鼓励效应[J].国际贸易问题,2004,7:13-17
3 郑桂环,史德信,汪寿阳.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分析[J].管理评论,2004,6:44-50
4 万莹.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绩效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7,4:62-68
5 谢建国,陈莉莉.出口退税与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一个基于长期均衡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8,5:3-12
6 王菲波,刘斯敖.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贸易结构的短期影响—基于事件分析法[J].经济论坛,2009,1:22-25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