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导读::《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初中物理论文。论文关键词:《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这节课是《相互作用》这一章的最后一节,也是学生学习力的处理方法比较困难的一节,难度来自于二个方面:一是“力的效果”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把握的是把力沿什么方向分解的问题;二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强初中物理论文,故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解决难点上。 教材的思路如下: 通过拖拉机拉着耙,拉力是斜向上的实例 ↓ 概念:力的分解 ↓ 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逆运算,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这种方法为理论探究 ↓ 发现同一对角线,有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根据实际效果和需要分解 ↓ 例题推进,研究方法 ↓ 矢量相加法则:平行四边行定则和三角形定则 二:教学过程设计 总体思路:本节教科书是通过例题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和需要来分解的。实际上,学生接受的难度是很大的,为此初中物理论文,教学过程设计中特别强调用实验来引领学生,让学生观察和体感“力的实际效果”论文发表。(课前布置好学生要带的一些简要实验器材) 实验1、第一个实验学生自己完成。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探究出重力的效果究竟怎样,学生的思维障碍在于斜面上的物体重力有压支持面的效果,并没有其它的效果,因此设计从这个角度出发,把一物块放在薄塑料板上,观察塑料板的形变,从而理解了这一效果。 例如斜面上物体受到的重力分解为垂直于斜面和平行于斜面的两个分力是一种常见的分解方法,要指出这样分解是因为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一方面压斜面;一方面要沿斜面下滑。为了观察物体压斜面的效果。 在一个直角木支架上初中物理论文,用塑料垫板作斜面。将一用橡皮筋拉着的小车放在斜面上,观察塑料垫板和橡皮筋的形变(如图所示)论文发表。  
 改变小车上的砝码数目,观察塑料垫板和橡皮筋的形变。从塑料垫板和橡皮筋的形变随小车和砝码总重力的变化情况可以明显看到小车重力对斜面和橡皮筋产生的作用效果:垂直压紧斜面和沿橡皮筋方向拉紧橡皮筋的效果 实验2、第二个实验师生共同完成。目的在于让学生探究斜向上拉物体有向上提的效果。学生的思维障碍在于斜向上的拉力有水平向前拉物体的效果是明白的,但对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则不容易体会。因此设计从这个角度出发,把一物块放在台秤上,观察台秤的读数,从而理解了这一效果。  作用于平面上的物体的拉力分解为水平向前的分力和竖直向上的分力,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分解,学生对
 这可以通过如图所示的演示实验来说明论文发表。 将物体放在弹簧台秤上初中物理论文,让学生注意指针,然后作用一个水平拉力,再使拉力的方向从水平方向缓缓向上偏转,台秤示数逐渐变小,说明拉力有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 通过学习,本节课三维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 学生知道了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了解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理解力的分解的依据“效果”物理意义,能用平行四边行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初中物理论文,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组织探究实验,训练学生格物致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的和谐美,使学生有美的愉悦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另外,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介绍“正交分解法”初中物理论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例题推进,巩固所学知识 例1:重10N的光滑小球,放在倾角为300的斜面上,(1)中被垂直斜面的挡板挡住,(2)中被竖直挡板挡住,求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   (1)(2)
 例2:在同一平面上共点的四个力F1、F2、F3、F4的大小依次是19N、40N、30N和15N,方向如图所示,求其合力 (sin370=0.6cos37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