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几个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初中版),初中物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几个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初中版)
1、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改进。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课本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同时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该种做法缺点:此实验由于密封等原因,效果不好,并且不能达到人手一份,课堂效果不理想。
对该实验的改进如图所示:
利用大注射器、手机等制作成一个简易的实验装置,将手机的外放喇叭用导线撤出来,放置在密封针管里,把手机音乐打开,密封着喇叭的针管里就传出了音乐,然后用力往外抽针管,喇叭的声音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小。
改进后的做法的优点:当针管内的空气变化时,声音的传播介质就发生了变化,声音的传播效果也起了变化,根据“逐步逼近”法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的结论。不但效果明显,而且可以达到人手一份,可操作性强,课堂效果好。
2、演示焦耳定律的实验改进。
在学习“电与热”这节课上,老师们经常做的演示实验是:
a:探究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课本做法如图所示:
两瓶中的金属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由于电路没有分支,通过两段金属丝地电流相同,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两瓶中煤油的温度变化,得出在电流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该种做法缺点:这种实验方法是通过相同质量的煤油的升温情况,来比较产生热量的多少,因本实验为演示实验,这样演示起来初中物理论文,学生很难观察,即可视性差,其次煤油升温变化不如气体膨胀变化快捷明显,实验效果差。
而改进后的做法如图所示:
第一个是铜丝电阻5欧,第二个是镍铬合金丝电阻10欧,两塑料盒中的金属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通过两段金属丝的电流相同,通电一段时间以后,比较两塑料盒所连接的“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从而得出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改进后的优点:这种通过密封在塑料盒中气体的膨胀,引起U形管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来比较产生热量的多少,不但其体膨胀明显,而且通过U形管来观察时,可观察性强。
b: 在探究通电时间一定,电阻相同的情况下,镍铬合金丝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实验中
课本上要求的做法是:
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分别给一个烧瓶中的镍铬合金丝通入大小不同的电流,观察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热量多龙源期刊。
该种做法缺点:这种试验方法是通过滑动变阻器来改变通入同一镍铬合金丝中的电流,记录相同时间,比较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热量多,此试验可操作性差,同一瓶煤油温度上升了,需要降到室温才能开始第二次改变电流后的升温,记录时间也很麻烦,容易产生误差,更不用说前面已经说过的,通过温度计观察煤油升温,班内演示时可视性差。
而改进后的做法如图所示:
三段金属丝的电阻相同,其中R1在干路上, R2、R3并联,可知R1中的电流大于R2中的电流,通电相同的时间后,比较两塑料盒所接“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从而得出,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改进后的优点:这样由于并联的分流作用,相同电阻的两段镍铬合金丝R1、R2在同一段电路中通电时,电流不同,时间相同。又可同时对比着观察塑料盒内气体膨胀引起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的变化,可以同时比较,不但可操作性强,可观察性也很强。
3、演示物体受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改进。
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三章第三节上,有测量物体受滑动摩擦力的演示实验。
课本要求如图所示: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a使它沿长木板匀速滑动,由二力平衡知道,从弹簧上读出的拉力,就知道了木块跟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该种做法缺点:木块a被测力计向右匀速拉动,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水平向左与运动方向相反,此做法中必须要求木块a匀速运动,?耸被动Σ亮Σ庞氲簧测力计的拉κ且欢云胶饬Γ而实际操作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弹簧秤的指针总是在某一值左右不停地晃动,很难使木块a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读出的数值只是一个大致的值。出现这样的现象会影响实验的效果,让学生误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在变化,或认为它的大小跟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
而改进后的做法如图所示:
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构筑木块b,木块b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拖动长木板,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b和木板间的摩擦力。
改进后的优点:使木板滑动,木块b和弹簧秤相对地面静止,无论木板运动速度如何,木块相对木板都滑动初中物理论文,且木块b均受平衡力作用,操作方便易于控制,同时,此做法中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更容易读准示数。同时也更加使学生明白: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体会相对的含义。
4、对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的改进
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如图所示:
用弹簧秤称出石块的重G物和空小桶的重G桶,将弹簧秤挂住的石块浸没入溢水杯中,将溢出的水用小桶接住,同时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示,再用弹簧秤测出小桶和水的总重G桶+水,最后计算:F浮=G物-F示 , G排=G桶+水-G桶,最后比较得出:F浮= G排
该种做法缺点:此实验做起来既繁琐,误差又大,当老师拎着弹簧秤讲解时,示数不稳定。且比较起来不具有同时性。
对该实验的改进如图所示:
其中A、B为两个规格相同的弹簧秤,C为重物,D为小桶,E是溢水杯,杯中加入红色的水,F是升降平台(摇动手柄,可使平台高度缓慢上升、下降),G为铁架台。
实验过程中,逐渐调高平台F,使重物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簧秤A的示数减小,弹簧秤B的示数增大,比较发现弹簧秤A的示数变化量FA和弹簧秤B的示数变化量FB相等,从而可以得到结论F浮=G排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弹簧秤使用前要调零,尽量避免玻璃管与小桶之间有作用力,玻璃管不能进入小桶里的水中
改进后的优点:溢水杯中加红色水,增加可见度;能同时显示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便于比较得出结论;弹簧上端有铁架台固定,弹簧秤示数更稳定;弹簧秤B的示数直接反应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上课时不用老师拎着弹簧秤读数,便于老师的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