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材料阅读和理解的问题,要从问题情境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如相关的数值),涉及数的运算(精算与估算)、对数的认识、数学思考、数学与现实(实际操作)以及形与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例6、根据材料解决问题
材料:①有一张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将它连续对折20次。②课本70页的例题“有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0次,会有多厚?”的答案是其厚度为0.1×2 毫米=104857.6毫米=104.8576米.
问题:(1)按①的要求去折,折叠后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精确到1平方毫米)(2)根据(1)的解和②谈谈对折纸的认识。
通过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能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试题的求解主要关注其中所蕴含数学对象和对象间关系的理解,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叙述或表达,或者通过阅读学习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例7、阅读函数图象,并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回答问题:
(1)折线OAB表示某个实际问题的函数图象,请你编写
一道符合该图象意义的应用题;
(2)根据你给出的应用题,分别指出x轴、y轴所表示
的意义,并写出A、B两点的坐标;
(3)求出图象AB的函数解析式,并注明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在数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中进行培养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应组织积极、有效的参与,学生以知识为基础,以学习方法为中介,逐渐培养和提高数学能力,在获得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从而激发情感,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学生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在教学上,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活动,营造的课堂氛围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动脑、动手、动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科学价值观的主要方法。
教师要适时地用好教材上能够作为情感教育的点滴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多种有利因素出发,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要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有情可发,以情景为手段,以情感为纽带,以发展为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故事情景、生活情景、动态情景、质疑情景、解决实际问题等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体验中促进情感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例如在教学圆的定义时,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全体参与列举生活中所见的圆的实例,然后再师生共同给出圆的几何定义,可以加深学生对圆的理解,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的道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和创造数学的意志和信心。
4、在教师的言行引导下进行培养
要注重教师的自我形象,用真情去关爱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用优良的师德来感化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之情;同时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及时总结、勤于反思,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带领全体学生共同学习,这样就会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特别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装在头脑中,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使学生逐步形成我们所期盼的健康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5、在对学生评价的方式上进行培养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中,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对错之分,没有明确的结论,一切都有赖于教师与学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作出判断。要注意评价的主观性,信息的全息性,标准的多重性,结论的模糊性。因此,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方式上,可以采用交谈法,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表达与交流中加深体验,升华认识,教师据此对学生作出评价;可以采用行为观察法,通过特定行为观察法、定时观察法、随机观察法,并仍要关注学生行为的整体性以及学生行为的情境性;可以采用成果考核法,通过档案袋评价,让学生在感受进步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采用量表测验法,通过一些心理学上的量表也可以用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出评价。
综上所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注意层次性和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是指《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对数学学习的反应与认同,对数学知识的领悟与内化。因此,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方面,要注意层次性和差异性。
在反应与认同方面: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
在领悟与内化方面:获得、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养成、发挥锲而不舍的精神,提高数学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虽然体现在方方面面,但集中表现在学习数学新课程的反应与认同、领悟与内化这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2001 年7月第1版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