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A股市场平均每家公司的管理费用额达到5.3亿元,工行更是高达1017亿元,超过86个国家的GDP。由此可见,管理费用当中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灰色支出。
就销售费用来说,其本身对企业开拓市场,扩展渠道,扩大知名度,增加销售收入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是其构成当中仍然有很多企业不愿详细披露的部分。比如房地产行业当中的万科股份有限公司,其在2009年报中披露的销售费用构成如下图:

由图可以发现,占据销售费用37%的部分万科并没有详细披露,而仅仅用“其他”来代替。虽然其中有着正常的工资、福利费、折旧费等,但依然可能存在着大量灰色支出。
至于财务费用,由于房地产行业绝大部分均为利息收支,汇兑收益等,可操作空间相对较小,为了减少误差,在这里我们不将其列为可能的灰色支出存在。
另外还包括营业外支出,还是以万科为例,起2009年营业外支出构成如下:

由图可以发现,依然还有35%,的部分被包括在语焉不详的“其他”部分当中,我们也将其列为可能的灰色支出部分。
综上所述,本文将灰色支出估计为:潜在灰色支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营业外支出—未形成现金流量的项目(比如折旧费用,摊销费用)—有着硬性规定或既定标准,可操作性较小的项目(比如各种税金、工资及福利费、保险费、捐赠支出等)—对企业经营业绩有着明显影响的支出(比如销售费用中各种广告宣传费、场地展览费、促销费等,但语焉不详的“其他”部分不包括在内)
这样得出来的灰色支出虽然具体数额并不精确,还包括着正常的费用支出,但是余下的项目中灰色支出存在的可能性最高,而且由于剔除了对企业经营业绩有明显影响的支出(主要是销售费用中的正常支出),剩余的正常的费用支出应与经营业绩并没有十分显著的关系。而且实际的经济活动中灰色支出与经营业绩的关系远比上述剩余的正常费用支出与经营业绩的关系密切,灰色支出的效果也比正常的关系支出更为显著。所以可以利用潜在的灰色支出来代替实际灰色支出与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在下文分析中仍用“灰色支出”来表示其估计数)
企业的经营业绩我们分别用营业收入、税前利润总额和每股收益来表示,由于不同规模的企业潜在的灰色支出额和经营业绩都有着显著不同,因此我们将企业的规模作为控制变量,用企业的资产总额来表示。
(四)数据的收集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与证监会行业板块当中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在剔除了资料不全的上市公司之后,选取了40家公司作为样本。通过清华金融研究数据库和证券交易所网站上所公布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提取了2003年至2009年的数据。主要运用EXCEL2003和SPSS17.0进行了分析。
三、数据分析及结果
(一)相关性分析
本文首先采用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2009年的年报数据进行了偏相关分析,以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结果见下表:
表1:房地产行业偏相关表
|
相关性指标
|
灰色支出
|
营业收入
|
利润总额
|
每股收益
|
灰色支出
|
Coefficient
|
1
|
|
|
|
Sig.(2-tailed)
|
|
|
|
|
营业收入
|
Coefficient
|
0.632
|
1
|
|
|
Sig.(2-tailed)
|
0.000
|
|
|
|
利润总额
|
Coefficient
|
0.123
|
0.441
|
1
|
|
Sig.(2-tailed)
|
0.238
|
0.000
|
|
|
每股收益
|
Coefficient
|
-0.362
|
0.307
|
0.383
|
1
|
Sig.(2-tailed)
|
0.12
|
0.003
|
0.000
|
|
controlling
资产规模
|
Coefficient
|
0.954
|
0.967
|
0.961
|
0.236
|
Sig.(2-tailed)
|
0.000
|
0.000
|
0.000
|
0.021
|
由表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显著性水平α=0.05的情况下,房地产行业企业的灰色支出与营业收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r高达0.632。而企业税前利润总额和每股收益与灰色支出的偏相关系数r=0.123和-0.362,相关程度较低,且T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P=0.238和0.12,均大于0.05。所以我们认为灰色支出与税前利润总额和每股收益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二)各年度比较分析
此为2009年数据的分析结果,为了进行比较,我们再用2003-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同样的分析。由于上文已验证了灰色支出与税前利润总额和每股收益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为简便起见,下面只用营业收入来代表经营业绩进行分析,结果汇总如下表:
表2:2003-2009偏相关表
|
控制变量
|
营业收入
|
2009年
|
资产规模
|
灰色支出
|
Coefficient
|
0.632
|
Sig.(2-tailed)
|
0.000
|
2008年
|
资产规模
|
灰色支出
|
Coefficient
|
0.610
|
Sig.(2-tailed)
|
0.000
|
2007年
|
资产规模
|
灰色支出
|
Coefficient
|
0.689
|
Sig.(2-tailed)
|
0.000
|
2006年
|
资产规模
|
灰色支出
|
Coefficient
|
0.275
|
Sig.(2-tailed)
|
0.008
|
2005年
|
资产规模
|
灰色支出
|
Coefficient
|
0.188
|
Sig.(2-tailed)
|
0.082
|
2004年
|
资产规模
|
灰色支出
|
Coefficient
|
0.195
|
Sig.(2-tailed)
|
0.062
|
2003年
|
资产规模
|
灰色支出
|
Coefficient
|
0.183
|
Sig.(2-tailed)
|
0.008
|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不同年份的偏相关系数r并不相同,有的年份之间相差较大,但是这种差别在研究总体当中是否也存在呢,还需要进行显著性检验。
利用EXCEL的编辑公式功能进行两个相关系数的差别的显著性检验得出:
表3:年度偏相关系数差别显著性检验表

年份
Z值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
2003
|
2009
|
0.24
|
0.69
|
3.14
|
3.76
|
3.71
|
3.79
|
z分布在95%显著水平上的临界值为1.96,从上表中可以发现,2009年与2008和2007年的r之间差别的z值为0.24和0.69,均小于1.96,表明2009年与另外两年的偏相关系数r之间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别,相关性程度基本一致,r均位于0.6与0.7之间,P值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而2009年与2003至2006年的r之间差别的z值均大于1.96,表明2009年偏相关系数r与03至06年各年份偏相关系数r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从相关系数上来看,2003至2006年的偏相关系数均低于0.3,相关程度很低,有的年份的P值还大于α=0.05,表明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为进一步分析,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偏相关系数和2003至2009年全国房价的走势图:

从图中我们不难发现,2007年之前,房价处于稳定上升阶段,绝对数额也不高,偏相关系数也处于0.3以下。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