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导读::教师职业人格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并编制《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选取福州四所中学的20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论文关键词:职业人格,中学教师,问卷
 
 1 引言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教师人格的研究意义深远。纵观国内外教师人格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从“人格高尚”的角度出发,强调的是教师人格的社会和道德层面的意义,也就是理想的教师人格。[1] [2]理想人格是对人格模式的理想化设计,是人们心目中最崇高、最完美、最向往的完人形象。[3]很多研究者在考察教师人格时,对教师人格的职业情境性则未作充分考虑。[4] [5]心理学家连榕(2008)提出从“人格完善”的角度,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考察教师的基本人格特性。他认为,教师职业人格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班主任论文,通过教学实践发展并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方式。教师职业人格充分体现了教师人格的职业情境性,教学实践是教师职业人格发展并形成的关键因素,对教师职业人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连榕关于“教师职业人格”的定义,从“人格完善”的角度探索教师的基本职业人格特性,并编制《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为教师职业人格的有效描述提供测量工具,为有效描述教师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的历程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帮助。 2 研究方法 2.1 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构思中学教师职业人格结构 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词汇法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索教师职业人格的基本特性。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出教师职业人格基本特性的基本出发点核心期刊目录。研究采用连榕(2008)提出的“教师职业人格”的概念,从任务指向和人际指向考察教师的职业人格。选取15名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中学教师对职业人格的看法及对职业人格特征的描述。 2.2 采用词汇法初步构建中学教师职业人格结构 本研究根据搜集到的教师职业人格词汇,结合其他教师人格特征研究中的描述教师人格特征的词汇 [6] ,初步形成具有60个人格词汇的评定表。请中学教师将意思重复、表达不清等的题项删除,组成具有40个人格词汇的《中学教师职业人格特征评定表》。 选取福州四所中学的20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77份,回收率为88.5%。使用SPSS11.5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比较清晰、且易于解释的5个因子,保留24个项目,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4.553%。对每个因子所包括的词汇进行总结、命名。因子1为教学严谨性,包括适应、有条理、有判断力、自我提高、理智、严格和深思熟虑;因子2为师生亲和性,包括随和、宽容、善良、热情、尊重学生、真诚和尽职;因子3为职业有恒性,包括教学反思、进取、终身学习、严谨;因子4为人际协调性,包括注重成长、踏实、接纳;因子5为教学机敏性班主任论文,包括机敏、热情、自信。 2.3 形成预测问卷 对20名中学教师和5名中学生进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了解中学教师职业人格的具体表现。调查结果表明,初步构建的维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初步构建的维度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等,设计具有53个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项目的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 选取10名教育硕士进行第一次试测,施测时注意被试对问卷的反应,并请有关专家评价测验项目表述的准确性、清晰性、项目归类。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及专家的意见修订某些项目,删改表述不清、表面区分度较差的项目,最后保留50个项目。选取63名中学教师进行第二次试测,考察被试的答题反应、时间,定量分析问卷项目的区分度和信效度,根据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6个项目,形成44个项目的《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预测问卷》。问卷采用Likert 5点记分,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为“1~5”记分。实施测验时,增加4个背景资料项目。 2.5 正式施测 选取福建师范大学08级的中学教育硕士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回收率为89%。被试平均年龄为32岁,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基本情况表   
    
        
            |     | 性别 男 女 | 职称 三级 二级 一级 高级 | 教龄(年) 0-5 6-10 11-15 16以上 |  
            | 人数 | 48 | 130 | 3 | 59 | 100 | 16 | 42 | 61 | 42 | 33 |  
            | 百分比(%) | 27.0 | 73.0 | 1.7 | 33.1 | 56.2 | 9.0 | 23.6 | 34.3 | 23.6 | 18.5 |  2.6 数据统计与处理 使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及AMOS4.0软件包。 3 结果与分析 3.1 问卷的项目分析 分析结果发现,除项目10的p值没有达到显著性标准外(p=0.054),其余项目的P值均达到了显著性标准,说明问卷中的43个项目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因此除项目10外班主任论文,其余项目都进入下面的分析核心期刊目录。 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研究选取KMO和球形检验对取样适当性及因子模型是否适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取样适当性(KMO)的值为0.871(>0.500),说明这些项目存在着较多的共同因素,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1313.086(自由度为210),p =0.000,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进行因素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极大方差正交旋转法、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并根据以下标准确定因子数目:(1)因子解必需符合碎石检验;(2)以0.400作为负荷量的取舍点。经过5次因素分析,逐步剔出因素负荷低于0.400的项目(项目1、9、14、20、23、25、28、29、31、36)或其内容构成难于被概括的项目(项目2、3、4、5、7、15、16、18、24、32、39、41),最终提取比较清晰、而且易于解释的4个因子,保留21个测验项目,它们在各个因子上的负荷见表2。 表2 《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 项目 | 因子1 | 项目 | 因子2 | 项目 | 因子3 | 项目 | 因子4 |  
            | 26 | 0.722 | 19 | 0.697 | 38 | 0.760 | 43 | 0.800 |  
            | 27 | 0.713 | 42 | 0.683 | 33 | 0.746 | 40 | 0.766 |  
            | 12 | 0.696 | 34 | 0.664 | 13 | 0.645 | 35 | 0.668 |  
            | 11 | 0.619 | 44 | 0.637 | 8 | 0.510 | 30 | 0.431 |  
            | 17 | 0.606 | 21 | 0.500 |     |     |     |     |  
            | 6 | 0.600 |     |     |     |     |     |     |  
            | 22 | 0.549 |     |     |     |     |     |     |  
            | 37 | 0.459 |     |     |     |     |     |     |  
            | 特征值 | 6.852 |     | 1.606 |     | 1.513 |     | 1.135 |  
            | 贡献率(%) | 32.630 |     | 7.646 |     | 7.205 |     | 5.406 |  
            | 累积贡献率(%) | 32.630 |     | 40.276 |     | 47.481 |     | 52.887 |  表2表明,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2.887%,剔除部分题目后的《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21个项目在各自的公共因子上都有较高的负荷值,由此可以认为因子的提取是比较理想的。因素结构的“碎石图”也表明,4个因子可以代表问卷的因素结构。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以及问卷项目的具体内容,对各个因子进行命名,各因子的内容和命名见表3。 表3 《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的因子内容与命名   
    
        
            | 因子 | 包括项目 | 内容概括 | 因子命名 |  
            | 1 | 6、11、12、17、22、26、27、37 | 教学态度、课堂教学组织 和突发情况应对 | 教学机谨性 |  
            | 2 | 19、21、34、42、44 | 对学生的关爱、鼓励和帮助等 | 师生亲和性 |  
            | 3 | 8、13、33、38 | 教学反思和职业成长 | 职业有恒性 |  
            | 4 | 30、35、40、43 | 家长同事领导的协调 | 人际协调性 |  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出4个因素:教学机谨性、师生亲和性、职业有恒性和人际协调性,虽与初步构建的五维度结构:教学严谨性、教学机敏性、师生亲和性、职业有恒性和人际协调性不同,但是这4个因素所包含的内容和与五维度结构中包括的特征完全吻合。因此可以说,问卷的维度构建是有效的。 3.3 验证性因素分析 采用AMOS4.0对本研究得出的四因素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班主任论文,模型拟合状况见表4。 表4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度指数   
    
        
            | x2 | df | x2/df | RMSEA | GFI | AGFI | RMR | NFI | NNFI | IFI | CFI |  
            | 358.919 | 185 | 1.940 | 0.052 | 0.911 | 0.888 | 0.046 | 0.849 | 0.909 | 0.920 | 0.919 |  结果表明,拟合优度卡方检验值(x2/df)为1.940,小于2;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52,低于0.1,是好的拟合;残差均方根(RMR)为0.046,小于0.05;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规范拟合优度指数(NFI)、非规范拟合优度指数(NNFI)、渐进拟合指数(IFI)、比较拟合优度指数(CFI)等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综合各项指标发现,该模型基本达到要求,说明四因素模型的构想具有较大的合理性。 3.4内容效度 分析问卷的4个维度得分、每个维度下的项目得分与总问卷得分两两之间的相关。结果表明:四个因子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分别为:0.843,0.793,0.727,0.758(p<0.001)。每个项目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在0.438-0.681之间,且均达到了极其显著的相关;在因子中,教学机谨性因子与其项目之间的相关为0.622-0.769,职业有恒性因子与其项目之间的相关为0.728-0.786,师生亲和性因子与其项目之间的相关为0.621-0.726,人际协调性因子与其项目之间的相关为0.589-0.792,且相关均在0.001水平上达到显著。因此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5 信度分析 采用Cronbach a系数来估计问卷及各维度的同质性信度;采用Spearman-Brown分半相关系数计算方法来计算问卷及各维度的分半信度系数。结果见表5。 表5 《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各因子、总问卷的信度   
    
        
            |     | 教学机谨性 | 职业有恒性 | 师生亲和性 | 人际协调性 | 总问卷 |  
            | Cronbach a | 0.819 | 0.765 | 0.738 | 0.690 | 0.883 |  
            | Spearman-Brown | 0.832 | 0.723 | 0.725 | 0.621 | 0.803 |  表5显示,该问卷各个维度的同质性信度在0.690-0.819之间,分半信度在0.621-0.832之间,均大于0.600;总问卷的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均大于0.800。说明编制的《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4 讨论 4.1 《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的结构分析 该问卷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词汇法初步构建的中学教师职业人格的实质与结构班主任论文,结合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而成的核心期刊目录。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4个因素:教学机谨性、职业有恒性、师生亲和性和人际协调性,累积方差贡献率达52.887%。虽结果和所设想的五结构模型:教学严谨性、教学机敏性、职业有恒性、师生亲和性和人际协调性不同,但这4个因素所包含的内容和五结构模型中包括的特征完全吻合。因此,中学教师职业人格4维度是有效、合理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证明由这4个维度构成的模型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 《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分为4个维度:教学机谨性、职业有恒性、师生亲和性和人际协调性。教学机谨性是指教师认真对待教学、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和应对突发情况,如:“我能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节课堂气氛。”职业有恒性是指教师注重教学反思和职业成长,如:“我经常抽时间去听听其他老师的课。”师生亲和性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关爱、鼓励和帮助等,如:“我尽自己所能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人际协调性是指教师与家长、同事和领导的协调,如:“我经常跟家长交流教育方法。” 4.2 《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3,分半信度为0.803,达到了对问卷信度的基本要求。其构想效度在问卷的结构中已经有所体现;在内容效度上,项目分析表明21个项目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且各项目与其所属因子、总问卷之间均达到了极其显著的相关。这些结果都表明,《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是一个比较可靠、有效、理想的问卷。 5 结论 本研究获得的初步结论为:中学教师职业人格主要体现教学机谨性、职业有恒性、师生亲和性和人际协调性四个方面;《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用于中学教师职业人格方面的研究。[7] 参考文献:
 [1]王荣德.现代教师人格塑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
 [2]林英典,韩东才.论教师的职业人格[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4): 22-25.
 [3]张晔,秦华伟著.人格理论与塑造[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48.
 [4]沃建中,吴安春,林崇德.教师人格结构及影响因素[A].发展心理学年会论文集,1996.
 [5]陈益,李伟.小学教师人格特征和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