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高职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模式 |
时间:2016-08-02 来源: 作者:周勇 |
|
三、办学体制
1.采用线型模式培养,计算机行业的特点,是依托若干主流企业技术,进行工程实施。而同一类型的工程项目,根据其所依托的企业技术的不同,往往有多种实现途径。高职毕业生仅仅需要熟练其中的一种实现途径,即可胜任岗位工作;同时,根据中国目前国情,就业的压力超过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只能按照职业岗位的需求,沿一条主线集中学习该岗位所需技术,强化岗位技能,把其培养成为可立即上岗的“专才”,而在相当程度上将个体持续发展的准备工作从高职教育中排除。
2.全面引进知名IT厂商的课程体系,通过专业IT培训/教育公司合作,引进微软、IBM等课程和考试体系。
通过全面合作可以获得:
●全面的微软和IBM课程体系和教材教案;
●独立的考试服务;
●社会认可的认证证书;
●第一线的师资培训,促进师资队伍快速成长与成熟;
●高质量的就业渠道和就业平台。
3.办学经费保证,从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到师资队伍的培训、待遇等方面,都需要有相应的投资;要敢于和传统学科相区别,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4.仿真实践,IT市场的人才需求是:大学生毕业论文过来就能干活,并且能按照工程思想,能通畅交流,具有团队合作能力。为了实现该目标,加强学生仿真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将参加两到三个实际项目,真正体会到工程思想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适应将来的就业。
四、特色培养模式
1.暑期实训,为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足够时间参加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在第二学期结束后的暑假,组织学生进行暑期实训,让学生分组,由不同的老师带领,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进行项目开发,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软件开发的整个流程,并体会团队合作和软件文档的重要性。
2.创新基地,为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组织创新基地,学生自备电脑,组成不同的开发团队,自己从社会上接一些项目,既锻炼了能力又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3.专业社团,除了普通学生社团之外,组建多支由专业老师指导的专业社团,由校方提供一定的场所和硬件支持,并争取参与专业方面的实际项目,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文化软环境,通过组建服务器,为学生开放网络空间,依托网络组织各种竞赛和大讲赛,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在教学楼布置一些便利设施,方便学生学习,比如:在教学楼内外可利用的空间布置座椅、插座、网线插空等方便学生学习;组织各种文艺活动并与专业竞赛紧密结合,以文化促技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百家讲坛,发挥学生积极性,组织百家讲坛,讲述项目经验、人生经历、专业认识、时事评论等内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高各方面素质。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