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个人利益至上”,这是不正确、不科学的,也是十分有害的。“个人利益至上”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它把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只讲人的权利,不讲人的义务;只讲享受,不讲奉献;只讲人是目的,不讲人是手段。这种价值观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格格不入的。论文大全。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人作为目的与作为手段的统一。“个人利益至上”,实质上是把自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为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把自我置于社会之上,置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上。这种价值观违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统一起来。论文大全。只有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才能最充分地满足个人利益,保证个人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本质区别
在西方近代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过人本主义思想和民本思想,这两种思想都对人的价值、地位等作过一定论述。但是,从实质上看,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和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首先,二者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同。以人为本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地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思想家关于人的学说的积极成果,肯定了它们在摧毁封建主义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中起过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扬弃了他的狭隘的人本主义原则,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认为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活动的具体的人、社会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脱离具体时代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西方当代人本主义强调的也是所谓“感性的”、“个别的”主体,虽然也提出了所谓的“主体间性”,却由于缺乏社会实践性而陷入空谈。其次,二者对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的认识不同。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同时制约发展的各种矛盾也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则是针对神学和思辨哲学提出的,认为理性、意志和爱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仅仅是意识形态批判或者精神体验式的反叛;对于种种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病”,人本主义只有所谓人道主义的同情,却无法实施对社会的有力改造。
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区别。民本思想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于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本质上看,它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有根本区别。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围绕君主与臣民这一对关系展开的,所谓的“重民”、“亲民”,实质是统治阶级的用民之道、御民之术。民本思想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君主把人民看成是国家的“私产”,而不是一个对等的政治主体。民本思想中强调的“民”,只能是臣民和子民,在实践中不可能有人民的影子。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要求党员干部自觉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官本位”意识决裂,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强调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统筹兼顾各种具体利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为本思想是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强调当家作主的中国人民不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一切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其中人民的地位与民本思想中“民”的地位有着本质区别。
二、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意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所谓“以人为本”,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诠释,实质上就是以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学的角度看,就是以具有整体性和丰富性的人性系统的全面自由发展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说后者还较为抽象,在前文已经有所论述,那么前者这是非常具体的。
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过程之中,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目标:从社会文明结构的角度看,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从党的基本路线所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来看,就是富强、民主和文明缺一不可的目标;从社会整体的构成来看,就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目标来看,就是共同富裕——不仅全体人民在物质上的共同富裕,而且是在人们的民主政治生活、人们的精神道德生活方面的共同富裕,这也意味着一种全面协调的社会发展目标。没有科学的发展观,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同富裕,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
有人认为,科学发展观意味着我国社会发展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转型。这并非没有道理。但笔者认为,工业文明是相对于前工业时代的农业文明,和西方后现代主义者所声称的“后工业文明”相对而言的。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的一种形态,是相对于经典的机械文明而言的。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或形态,经典的机械文明是西方式工业化道路的必然产物,是以主客二分、形而上学的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机械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实践产物。而生态文明则完全不同它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对自然有所回报的新型文明。论文大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如果说传统的机械文明只是一味地强调人向大自然的索取和掠夺,生态文明则强调人向自然的回归与回报,即要使原本属于自然的仍然返归自然;如果机械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对抗甚至征服、战胜,生态文明则凸现人与自然的缓和、协调、以及共生共存、共进共荣的关系。从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角度来说,如果说机械文明主张并竭力促进人的身心分裂和对抗,生态文明则分外关注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与统一、人的肉体和灵魂的协调一致;如果说机械文明必然导致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分离和异化,生态文明则重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结合和共同发展。简言之,如果说机械文明突出人性自身内在的对立性一面,以至将它推到对立的极端,生态文明则转向人性自身内在的统一性一面,并以此为主导建立新型的人类文明。在这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无疑是建立生态文明的主导思想,它内涵的对人性系统内部和谐一致的价值诉求,对人性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民是由一个个活生生、既丰富又具有整体性的人构成的,他们生活在社会实践领域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劳动岗位上,他们的利益是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他们的需要也是非常全面而丰富的。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也会极大地推动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人性意义最根本的就在于,通过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来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是否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标志。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