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创造进化论》中倡导生命哲学。以往哲学认为人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适应,而柏格森用宇宙发展的偶然论为人的自由作辩护,既然世界的发展是偶然的,那么人就没必要服从必然规律,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行动。柏格森引导人们要解脱世俗的束缚,深深地体味和反思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意愿,按照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意愿去自由创造。认为应该通过深刻的内省达到自我,这就要求从平庸熙攘纷纭的社会生活中抽身出来,返回到深层的自我。柏格森认为这种内省的功夫使人们能够掌握自己种种的内心状态,这种内心状态是活生生的,经常变化,这些状态彼此渗透,它们在绵延中陆续出现,这些状态是不可测量的,转瞬之间已成陈迹。只有这种纯绵延才是真正的自我,只有在这种深自体验时我们才是自由的。而我们进入这种体验的时候是很少的,大部分时间我们生活在自己之外,我们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外界而活。要获得自由,把握自我,必须回到纯绵延之中。
结语
纵观道家和柏格森直觉,二者具有诸多相同点。分别生活于东西方社会而且年代相差甚远并借鉴各自文化背景的道家和柏格森,为什么会建构这样相似的学说?如果说,柏格森是由于西方理性的充分发展而暴露了理性应用范围的局限性,而以非理性的直觉来洞察本体世界的话,那么古代的道家却是在科学方法极端不发达的时代,认识到人认识能力的有限,而求诸于以直觉去把握本体。虽然他们各从一个极端去限制了理性的范围,却都赞成以非理性的直觉去把握本体,获得了一致的结论。因此,答案呈现在我们眼前了:人类思维在根本处有一些共通性和作为一个整体的必然性。当然,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以及知识素养的不同,他们思想的差异也至为明显。因为任何一个思想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的,思想家大都从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所面临的矛盾出发来建立他的体系。
柏格森和道家直觉思想的异同使我们认识到,人类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和共通性两方面的存在,有助于我们以公允全面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学说及其间的关系。多样性的存在说明,各个民族文化和不同学说所反映、揭示的都是人的思维的某个侧面或几个侧面,在这些侧面上,它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和客观内容。共通性的存在说明,各个民族文化的内容有着重要有时甚至是主要的相同之处,而且不管人们能否取得现实中的共识,在逻辑上应该有一标尺可以衡量或贯穿思维的各个层面,也就是说,不同文化之间是可通约的。也正因此,不同文化可以相互会通、整合,以使彼此发展。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中西文化的交汇和互补成为必然。诚然,交汇并非抹煞各自的特色,互补也不是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 波兰]科拉柯夫斯基.柏格森[M].牟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48.
2 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09-110.
3 法]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8;3-4;10.
4 法]柏格森.关于变易的知觉[M].引自《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56.
5 庄周.齐物论[M].雷仲康译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8.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