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试论道家与柏格森的直觉思维-论文网

时间:2013-10-23  作者:贾孝敏,李孝梅
其次,柏格森还认为进行直觉,就必须摆脱任何功利的、实用的目的。我们只能为直觉而直觉,不能期望通过直觉认识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如果抱有指导行动的目的,那直觉就会“退化”到理智的认识。柏格森用艺术家为例来说明,他说艺术家之所以能直觉到事物的本质,是因为“他们不单是为了行动而去知觉;他们为知觉而知觉;不为任何目的而知觉,只为喜欢这样而知觉。”在柏格森那里,追求利益是与直觉相对立的,认识如果为了获取某种利益,认识者就不能深入对象内部把握其本质。因此,摆脱功利对直觉是至关重要的。

(二)超语言,超逻辑,直接与对象契合

在直觉过程所体现的特点上,柏格森和道家都体现出超语言,超逻辑,主体不需任何中介直接与对象契合。

我们知道,老庄直觉思维的对象主要是“道”。他们认为“道”具有“惟恍惟惚”﹑“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和“昏昏默默”、“窈窈溟溟”;“不知其然”;“渊渊乎其不可测也”的特点,无法用通常的“闻见言说”的方式去把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家认为就需要寻求新的认知途径,而在老庄看来,只有通过直觉去体悟,体道即“体认”。所谓体道,就是采取冥思默想的方式,直趋天地万物恒常本质,达到对道的了悟。道家认为体“道”、得“道”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心灵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的过程,是

使整个身心安息、沉浸在宇宙自然之中,这时候语言是多余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乎,且得无言乎?”。庄子的“一”就是朴素的心灵与天道相契合的点,这种契合是精妙的、神微的,是不可能用语言表达的。老子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观点,区分了“为学”和“为道”。“为学”主要讲观察,所以必须“日益”,即一天天增加感性知识;而“为道”则是内心直观,不是要增加感性知识,相反,倒是要尽量减少这类知识,舍去许多芜杂的枝节,把握“道”的内在统一性。他区分“为学”与“为道”显然是要指示一条认识“道”的有效途径,即直觉的途径。在直觉过程中,一旦使用语言,概念,名称去组织事物,区别事物,主体就会从凝神专注中回到现实中来,直觉的心境随之消失,人就失去了对“道”的把握,使用语言容易割断事物的因果链条,从而改变宇宙全体的和谐与完整,因此,语言成为把握本体之“道”的障碍。这个体道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经验和逻辑的否定的过程,即它是超逻辑的。

柏格森批判传统理智方法时,认为它们所使用的语言,概念,逻辑只能适合表达物质的,不变的东西,而作为世界本质的生命绵延及意识是与语言、概念这些符号格格不入的。柏格森认为直觉“是指那种理智的体验,它使我们置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是单纯不可分割的感受”。他认为,把握小说中主人公自身的过程就是直觉过程,所把握到的东西就是生命的纯绵延,这种东西不是从外部可以感知的,语言﹑概念﹑逻辑线索等等,把人物的符号交代给你,而直觉则使你切身感受到符号下面涌动的真实的生命。因此,要把握的真正实在是符号所不能给予的,而且直觉的对象是绝对的变易,纯粹的绵延,直觉的结果是与此相一致的一种独特的经验,所有这些也不能用任何现成的,不变的概念﹑符号表达出来。柏格森的直觉是不使用概念、是“不稳定的、易变的甚至是飘浮不定的表象,它们总是按那飞逝的直觉的形式来模塑自己的形象”。因此,柏格森的直觉完全不靠语言、概念、逻辑这类中介性手段,它超乎理性的范围之外,而直接指向生命本身,直觉的过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纯粹“体验”过程,凭借着这种体验,认识主体被融和于实在之中,与生命之流汇聚一体,从而把握实在。

三、关注生命

人类的终极目标,一个所有人都追求的遥远目标,是东西方很多思想家都关注的寻找自我、实现自我。道家和柏格森都非常关注生命,他们都试图在无意识领域中去寻找心灵归依的场所。

道家的哲学根本宗旨不在于探讨客观性的知识,他们是为了解决人生问题向宇宙、向自然寻找根据。道家主张剔除一切情绪、意志、欲望的干扰,以清澄透明的心灵融入宇宙、融入万物,使内在的生命与宇宙万物的运化相合,在宇宙生生息息的运化中获得心灵归依的场所。道家著作中专论人的篇章大大超过了专论“道”的篇章,道家以“圣人”、“至人”、“神人”、“真人”、“得道之人”、“体道之人”、“王德之人”来表达他们所崇尚的理想人格,道家的理想人格是善于运用直觉思维的人,是以无为自然,恬淡无欲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社会的人,是将直觉作为生活方式的人。

柏格森学说的宗旨在于尊重自我,尊重生命本能的冲动,反抗理性。他的“绵延”、“真我”、“真时”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人的内心深处的意欲、情绪及冲动等心态,即深层自我。他认为哲学应当专注于人的精神世界和主观心理体验,由人的非理性的生命本能、各种意念和欲求及其冲动构成的“纯情绪心理状态”,即深层自我,才应当是哲学关注和研究的最重要的对象。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试论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对象_社会生产关系-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贺麟新心学思想研究_知行合一-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