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实践意义_哲学论文

时间:2012-05-22  作者:李文娟

论文导读::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试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实践意义。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实践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实践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一)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论探索的主题,并且围绕这一主题,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和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主要表现为,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和人类社会发展最终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规律以及与人自然的同一性等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观点。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哲学论文,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既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合乎历史、合乎逻辑的探索进程。

毛泽东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为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思想养料,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沿着毛泽东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相结合,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并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基本成果,在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提出了以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及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科学发展观产生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同时又为继续推进这一历史进程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和思想养料论文网站大全。科学发展观没有穷尽对发展问题的真理性探索,而是为对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这是一个前后接续、螺旋上升,继承发展、高度统一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过程。科学发展观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进行不懈的理论创新和艰辛的实践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的思想和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哲学论文,这一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客观规律的理论发展进程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性主要表现为,在理论渊源上,它们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理论主题上,它们都坚持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论探索的目的,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理论品质上,它们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理论基点上,它们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在理论目标上,它们都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与时俱进”性主要表现为,它们都坚持实事求是这一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注重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鲜经验,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地推进了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进程,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体系性与阶段性的内在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路径,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的辩证统一——继续推进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进程,就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就能够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唯一正确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科学发展观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又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重大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党领导人民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即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概括的“十个结合”。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丰富和发展这些宝贵经验基础上,结合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来的。

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基本点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科学发展观而没有别的什么发展理论能够解决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新的思想载体,并紧紧抓住发展这一要义,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以及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这一新的实现方式,与时俱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本身发展的历史的逻辑的必然哲学论文,也是一个同实践创新交互进行、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因而对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指导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生产力的发展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物质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如果没有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只有实现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才能实现人的普遍交往,从而消灭“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代之以“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 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以“发展”为“第一要义”,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物质前提;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把“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方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科学发展的目的和条件的精辟阐释论文网站大全。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关于“人性自私”谬误的批判_哲学论文
下一篇论文:儒家仁学思想与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_哲学论文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