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托尼·莫里森作品的精神生态批评_论文网

时间:2012-05-22  作者:邱亚芳,万涛

论文导读::]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分支——精神生态批评的角度,对托尼·莫里森的作品进行分析,探究小说中主要人物所受到的精神污染及导其原因,揭示作者追求精神和谐的思想,启示人类建立一个自然、社会、精神三者平衡共处的世界。
论文关键词:]精神生态批评,精神污染,《最蓝的眼睛》,《宠儿》,《所罗门之歌》,托尼·,莫里森
 

“生态批评”是从生态角度观察文学艺术的一种批评模式,是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考察文学与自然、社会、人的精神状态的关系。[1](112)因此,“生态批评”可以分为“自然生态批评”、“社会生态批评”和“精神生态批评”。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文学界除了研究自然、社会与生态的关系以解决环境问题之外,人类的精神状态与生态的关系即“精神生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精神生态”主要研究精神性存在的主体(主要是人)与其生存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2] (50) “精神生态批评”从精神生态的角度出发,凸显出人类精神上受到的压迫以致自我迷失,表明人类在拯救生态的同时还要拯救自己的心灵。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少数族裔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本文以《最蓝的眼睛》、《宠儿》、《所罗门之歌》为例,从“精神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作品中人物所受到的精神污染及压迫,分析其受压迫的缘由,从而揭示作者所追求的和谐的内在精神状态。

一 、精神污染:错位的精神生态

“精神污染”这一概念是比利时生态学家P·迪维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首次提出。他在其《生态学概论》的最后一章明确提出,精神污染成了现代社会中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运输和交通工具越来越迅速,另一方面,人们生活在越来越容易气愤和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环境之中。”[3](108) 自然生态破坏和社会生态的失衡必然导致人类精神生态的错位。在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最蓝的眼睛》中,人类所受到的精神污染处处可见:渴望拥有蓝眼睛的主人公佩科拉、沉浸于电影的波琳与耻于自己黑人身份的杰拉尔丁等等,无不彰显着人类失衡的精神状态。其中,黑人佩科拉的表现尤为显著。生活在“以白为美”的社会下论文网,佩科拉因自己的外表而遭遇了很多不幸,因此她渴望拥有一双蓝眼睛来改善自己的处境。“如果她的眼睛,那双看风景、看世界的眼睛——如果她的那双眼睛能够有所不同的话,或者说能够变美丽的话,她自己也将会有所不同。”[4](68)佩科拉想要蓝色眼睛,并不只是为了要达到白人的审美标准,而是因为她想要不同的世界与不同的生活,好像改变眼睛的颜色就能改变事实。这种渴望时刻催使着佩科拉:她喜欢用印有蓝眼睛女孩的牛奶杯喝奶,一抓到机会就喝;她喜欢吃印有蓝色眼睛的玛丽·珍头像的糖,觉得吃了糖“就好像吃了那两只眼睛。吃了玛丽·珍,爱上玛丽·珍,也变成了玛丽·珍。”[5](74)这种虚幻的、不可实现的渴望最终导致她迷失在白人的审美标准中,失去了自我,走向精神毁灭的道路。

在失衡了的社会下,白人处处彰显其优越性,不但掌握了丰厚的物质资源,更控制了其他种族,尤其是黑人精神上的信仰。由于内化了白人的价值标准,黑人对自身的特质感到羞耻,想尽一切办法摈弃身体和精神上任何能彰显黑人迹象的特质。这种扭曲了的价值观,对黑人产生了严重的精神污染,使得黑人迷失自我,陷入自我毁灭的不复之地。

自然界的生态危机与人类社会的精神危机是同时发生的, 在环境遭受污染的同时, 人类的精神世界也受到了侵蚀。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价值取向偏狭、情感世界的苍白、人性的扭曲和变异, 灵魂的苦苦守望等都是精神生态危机的种种表现[3](108)。《宠儿》是托尼·莫里森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凭借此小说,她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及诺贝尔文学奖。《宠儿》是一部黑人女性的血泪史,她们不但在身体上承受压迫,精神上也遭受摧残。《宠儿》中主人公赛丝为了让自己的一岁的女儿逃离被白人压迫的命运,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她已经被送到安全的地方去了,那是她应该呆的地方”[6](200).赛丝爱自己的女儿,但是同时却又杀了她,这是一场人伦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根本原因就是奴隶制的黑暗统治。为了让女儿摆脱奴隶制的压迫,赛丝毅然决然地以最激烈的方式扼杀了女儿的生命,人类精神危机:人性的扭曲和变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女性遭受精神污染的同时,男性也无可避免地深受其害。《所罗门之歌》展现了男性在社会中受到的精神上的迫害。主人公奶娃、奶娃的父亲及吉他都在不同程度上承受了精神污染。主人公奶娃的生活环境没有任何物质上的困难,但是他却拥有一颗贫瘠的内心:对生活毫无兴趣,整天无所事事,漫无目的“没有什么事值得他去冒险或是费力去做”[7](107)。在物质化的世界,奶娃迷失了自己的心论文网,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奶娃是一个精神空洞者,只有在与白人一起享乐时,才能稍微摆脱这个令人厌烦的世界。奶娃的这种错位的精神状态促使他走向寻根之路,以摆脱精神上的困境。

人类的精神世界与自然一样已受到严重侵蚀,因此人类在拯救生态的同时,自身心灵的救赎也不容忽视。

二 、摆脱困境:寻求和谐的精神生态

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酸雨成灾、物种锐减、资源枯竭的同时, 人的物化、人的类化、人的单一化、人的肤浅化的进程也在加剧;人的信仰与操守的丧失、道德感与同情心的丧失、历史感与使命感的丧失也在日益严重。[8](109- 114)人类要摆脱危机,就必须保护自然,而自然又与人类的精神相联系,人类只有在自然界中找到精神上的慰藉,才能找到通往美好世界的出口。在《宠儿》中,作者就通过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来表达只有在自然界中人类才能得到解脱。主人公赛丝在林间获得了精神上的救赎,摆脱了弑女的阴影;而丹芙则在树屋内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在生机勃勃的绿墙的遮蔽和保护下,她感到成熟、清醒,而拯救就如同愿望一样唾手可得”[9](58)。树是植物,属于自然界,在此树给予《宠儿》中主人公们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促使她们走向新生。托尼·莫里森通过树的象征意义来表达自然对于人类的抚慰与精神支撑,凸显了自然与人类精神世界的融合;阐述了人类要得到精神上的救赎,保护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托尼·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与《宠儿》中也阐述了其要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得到精神富足的思想。

由于受到文明的侵蚀和污染,人类的思想也随之异化。正如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造就了奶娃错位的精神状态,而这种错位的精神状态只有在回归自然,、回归本体文化中得到修复。因此在奶娃踏上寻根之旅时,精神世界也开始由冷漠空洞向和谐富足的方向转变。荒野狩猎就是奶娃精神转变的标志。狩猎故事展示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的生态图景,同时证明了“作为生物,文明的根在自然”[10](155)的生态观。自然与荒野象征着自然界,奶娃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走在大地上就像是他属于大地,他的两腿就像是庄家的茎,是树木的干”[11](327),自然界给予了奶娃精神食粮,帮助奶娃找到了真正的快乐、自信和希望,从而获得了新生,奶娃的精神世界在自然界中的得到了修复。而在《最蓝的眼睛》中,作者不但描述了黑人被精神污染的状态,同时更显露了黑人对寻求精神解脱所做的种种尝试。表现最显著的当属克劳迪娅两姐妹。她们是独立又意志坚定的女孩,克劳迪娅将白人娃娃拆毁,这是克劳迪娅拒绝白人对她的精神污染、反抗黑人社区将白人审美观理想化的毅然之举。当她与姐姐知道佩科拉怀孕时论文网,她们并不像其他人那样诅咒、厌恶佩科拉,而是决定帮助佩科拉安全地生下孩子。她们种下金盏花籽,幻想自然的果实累累能够使佩科拉的“果实”成熟落地[4](124)。金盏花是自然之物,象征自然的永恒与更新。在两姐妹的心中,金盏花与佩科拉是一体的,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体的,她们相信人与人和平相处,人与自然水乳交融。这种没有被侵蚀的、自然的精神状态正是托尼·莫里森所倡导和颂扬的。

从《最蓝的眼睛》到《宠儿》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无一不彰显其精神生态主义思想,表达其自然、社会、精神和谐共处的思想,同时也倡导人类建立健康和谐的生态世界。

三 结语

生态学研究表明,人不仅是自然性的存在、社会性的存在,人同时还是精神性的存在。如果说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12](274) 为了工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任意破坏,导致人类与自然的疏远,而人与人之间为了物质上的争夺也陷入了危机,进而导致精神上的错位:不是暴力、血腥,就是冷漠、空洞。因此,人类只有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心灵才能得到救赎。从《最蓝的眼睛》到《宠儿》,托尼·莫里森刻画了一个又一个在自然界中找到精神和谐的人物。只有与自然融为一体才是永恒的精神,同时启示人类要摆脱文明的侵蚀,回归自然,建立一个自然、社会、精神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孙璐阎其华.生态批评浅析[J].科技信息,2011,第5期.
[2]许红.对《所罗门之歌》的精神生态解读[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第1期.
[3]于洋.从精神生态角度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第1期.
[4]Toni Morrison著 Selena Ward导读 石琳译.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最蓝的眼睛》[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
[5]托尼·莫里森著陈苏东 胡云恒译.最蓝的眼睛[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6]Toni Morrison .Belov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7]Toni Marrison.Song of Solomon[M].NewYork:Alfred A.Knopf,1994.
[8]朱新福.《白噪音》中的生态意识[J].外国文学研究,2005,第5期.
[9]白丽敏.托尼·莫里森与生态女性主义[J].作家杂志,2011.
[10]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11]托尼·莫里森著胡允恒译.所罗门之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2]鲁枢元.猞猁言说———关于文学、精神、生态的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下一篇论文:关于“人性自私”谬误的批判_哲学论文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