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公民社会自治空间随之扩大,各种民间的或半官方性质的社会组织也取得了蓬勃的发展。这些社会组织在特征、功能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提到:“一个有机生命,第一需要有个整一的灵魂,第二需要有成为差异的分歧。‘差异’转成有机的分子,而在它们的若干职务中把它们自己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此,它们的活动重复建起那个整一的灵魂。”政府应当正视这些差异,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打破传统社会中的盲目迷信,建立参与民主制,允许公民更加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保障他们进行有效和有序参与的各种经济和社会条件,并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为公民腾出更多的自治空间,从而尽可能地避免体制外暴力活动的发生。
(三)借助大众传媒传播和普及政治参与文化
大众传媒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4]因此,大众传媒在传播政治文化信息和符号的同时传统政治文化,也在引导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传统社会中封闭式的自然经济使社会成员长期与外界隔离,从客观上严重影响了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和政治输出活动的认知。在这种封闭自守、依附心理极强的政治文化的影响下,社会成员常常以置身事外的态度来认识和理解政治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的出现及其发展为民主参与的改善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政治参与创造了新的方法。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等方式,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获取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引导公众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同时向公众传播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强化社会成员之间的认同感、推动社会和政治一体化。例如互联网,它的便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使其克服了成本、信息、距离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提供了新的民意环境和表达渠道,加强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也增加了普通公民与政府之间互动的频率。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与型政治文化,加快整合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消除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充分汲取传统政治文化的合理内核,借鉴世界政治文化的优秀成果,培育与发展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参与型政治文化,促进我国有序公民政治参与实践的发展与成熟,坚持政治参与的社会主义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1
[2]刘晓丽.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影响[N].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1).70
[3]刘晓丽.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影响[N].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1).71
[4]孙关宏、胡春雨、任军锋.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81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