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古汉语虚词“比”的产生及发展_介词“比”

时间:2011-07-01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本文力图通过实词“比”的语义及语义结构来探寻副词“比”和介词“比”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同时关注了相关双音节的副词、介词的产生和发展。
论文关键词:实词“比”,副词“比”,介词“比”
 

《说文解字》:“比,密也。”段玉裁注:“其本义为相亲密也。余义俌也、及也、次也、校也、例也、类也、频也、择善而从之也、阿党也,皆其所引申。”从中可以看出“比”是一个动词,本义是“并列”、“紧靠”。例如:

(1)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晏子春秋》第六卷内篇杂下)

(2)陈表将家支庶,而与胄子名人比翼齐衡,拔萃出类,不亦美乎!(《三国志·吴书十》)

(3)只见房屋高大,鳞次栉比,地虽无多,布置得弯环曲折。(《七剑十三侠》第五十回)

例(1)中“比肩”即肩并肩,“比”与“继”连文成义;例(2)中的“比”与“齐相对应;例(3)中的“鳞次栉比”即比喻像鱼鳞、梳齿一样排列得非常整齐。这里的“比”还是动词介词“比”,其中“比翼”、“鳞次栉比”由于连用出现的频率较高,差不多凝固成一个词了。

一、副词“比”的产生和发展

“比”由“并列”、“紧靠”引申为“亲近”、“挨近”,词性很容易转化为形容词,表示“近”或者“连着”。例如:

(4)父母怜念,妻子被患,疏亲快之,比邻恨其晚,死流后生论文发表。(《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二十庚部之十)

当这种空间上的连续性可以扩展到时间、地点、动作、人和事物相连时,含有“比并”、“连及”意义的“比”就变成了副词。“比”可以作范围副词,概括前面出现的人或事物,可译为“都”、“全都”等;也可以作方式副词,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连续性的进行或情况连续地发生,可译为“连续”、“接连”、“屡次”等;还可以作时间副词,用于谓语或小句前,表示行为动作在不久前发生,或表示此前的某个时段,可译为“最近”、“近来”、“从前”、“原先”等。

下面通过一些例子来看“比”作副词时的用法,以及这种用法与动词本义或引申义之间的纠葛。

(一)范围副词:概括前面出现的人或事物,可译为“都”、“全都”等。例如:

(5)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王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和节也。(《战国策·齐策五》)

(6)闻战,顿足徒裼介词“比”,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战国策·秦策二》)

(二)方式副词: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连续性的进行或情况连续性地发生,可译为“连续”、“接连”、“屡次”等。例如:

(7)顺投为入,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8)庄公死,子般弑,闵公弑,比三君死,旷年无君。(《公羊传·闵公二年》)

(三)时间副词:用于谓语或小句前,表示行为动作在不久前发生,或表示此前的某个时段,可译为“最近”、“近来”、“从前”、“原先”等。例如:

(9)对曰:“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识》)

(10)比阴阳错谬,日月薄食。(《后汉书·光武纪》)

二、介词“比”的产生和发展

介词“比”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可称为“到了……的时候”、“到了……”、“到……以后”等;二是引进比较对象,可译为“比起”或者“比”。“比”字的介词用法是从“比及”、“比较”等意义演变而来。引进时间的介词“比”的用法先秦已有用例,后沿用与文言中。表示比较对象的“比”,唐代以后才真正虚化为介词。下面分别说明一下:

(一)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的介词“比”

这种用法可译为“到了……的时候”、“到了……”、“到……以后”,是由动词的“比及”、“到”虚化而来的。在这虚化过程中,语义结构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含有动词义的“比”后接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作宾语,处于“S+V1+N+V2+N2”中的V1位置,比如:

(11)帝省张,遣医占弘病介词“比”,比至已卒论文发表。(《后汉书·郑弘传》)

杨小平(2004)在《<后汉书>语言研究》中把这个例子中的“比至”看成了双音节介词,本文不同意此观点。本文认为这个例子的“至”之前后分别省略了“医”和“弘”,《三国志》中有很多这样的用例:“比明友兵至,匈奴已引去”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和“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三国志·魏书十七》)。所以我们可以把“比至已卒”补全“比医至弘已卒”,是一个“V1+N+V2+N2”的结构,“比”处在V1的位置上,已经具备想借此发展的条件,但是尚未成熟,还处在动词和介词两可的阶段。

当动词、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纷纷加入到“比”所带的宾语行列之后,“比”的动词性减弱,介引功能逐渐强大。各举两例如下:

(12)初,元公恶寺人柳,欲杀之,及丧,柳置炭于位,将至,则去之。比葬,又有宠。(《左传·昭公十一年》)

(13)馈入,召之。比置,三叹。既食,使坐。(《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4)比惊救之,已皆断头。(《汉书·翟方进传》)

(15)毛遂比至赵,与十九人论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当时间词介词“比”,时间短语或者标志时间的时间的“比”充当宾语时,“比”就变成了介引时间的介词,表示“到了……的时候”、“到了……”、“到……以后”,这种用法汉代以后常见,后代文言中一直沿用。例如:

(16)比数十日,得四千余人。(《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17)太祖夜袭,比明破之。(《三国志·魏书·典韦传》)

(18)霸夜追之,比明,行百余里。(《三国志·魏书·臧霸传》)

(19)比平明,至其所居。(《河东记·独孤遐书》)

与介词“比”相关的双音节介词有“比及”、“比至”等。 “比及”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论语》有:“比及三年,可使民足。”汉代以后沿用,如:“比及数年,此功不难论文发表。”《三国志·魏书·袁绍传》。“比至”最初是“比+动词性宾语”结构,如例(15),“至”后面是处所名词,当“至”后面出现了时间名词以后,“比至”就凝固成为一个词了。如:“比至日中,大雨总至,溪涧盈溢。”(《搜神记卷一·于吉》)

(二)引进比较对象的“比”

“比”表示比较的用例在汉代就有:

(20)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史记·樊哙列传》)

但是多数学者认为这里的“比”还是动词。直到“比”后面出现了表示数量的词语,才可以确定它已经变成介词了,这一变化大概在唐末或者宋代时期:

(21)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较近二毛年。(《白居易集·秋雨中赠元九》)

(22)问:“如此说介词“比”,则是日比天行迟了一度,月比天迟了十三度有奇。”《朱子语类辑略卷一》)

另外,“比”字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介词用法,即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为”“替”等,例如:

(23)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梁惠王上》)

(24)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孟子·公孙丑下》)

但是这种用法是动词虚化而来的还是介词自身的延伸用法还不清楚。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虚词“比”是由实词“比”虚化而来的。其中含有“比并”、“连及”意义的“比”变成了副词;含有“比及”“比较”等意义的“比”演变为介词,但是其中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的这种用法比较少见,而且来源不明。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3]李科第.《汉语虚词辞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刘坚,江篮生,白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5]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2重印本.
[7]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8]杨小平.《<后汉书>语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4.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劝说言语语用学研究综述_言语行为
下一篇论文: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英汉构词研究_基本范畴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语文教学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语文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