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氓》是一首弃妇诗吗?。反而是向刘兰芝那样主动向丈夫请求休掉自己的怨妇。诗中三次写到淇水。
论文关键词:弃妇,怨妇,咥因,淇水
《卫风·氓》这篇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时至今日读着,决不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到女关键词句的理解,老师们在讲课评课中或有困惑,或依然沉浸在传统的理解标签之中。
一、《氓》是一首弃妇诗吗?
孙绿怡先生在《〈氓〉浅析》中认为《氓》是《诗经》中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品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妇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示、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为感动。
马茂元、赵齐平两先生在《〈氓〉赏析》中说:“三、四两章起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个对比性的托兴。为什么诗人这里不用其他景物(比如用‘桃之夭夭’),而偏举桑叶?我们以为桑树应当也是弃妇归途中所见的实物。”“‘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弃妇归返涉淇时所见到的河岸上桑树的实际形象。”可见两先生也认定《氓》是一首弃妇诗。
以前的教参也明确主张《氓》中的主人公是被遗弃的妇女。
现在的教参解为“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最后一章表明女子决绝的态度。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复杂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脆明了地说算了吧!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 不仅不再明确说《氓》中的女主人公是被遗弃的妇女,而且字里行间可见女主人公并非是被“氓”抛弃的,但没明言。
我认为《氓》中的主人公不仅不是被遗弃的妇女,反而是向刘兰芝那样主动向丈夫请求休掉自己的怨妇。从《氓》中的女主人公叙述自己热烈的恋爱怨妇,悲怆的婚变,分手的刚烈决绝的情节中可感悟。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从这两句诗可知,在她的婚变中她是有过竭力挽救的,否则“士”怎么会“二三其德”呢。女子规劝丈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并且是多次的规劝。
氓深知妻子对自己的痴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深知妻子是带着她的财物嫁过来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但她依然是过着的贫穷的生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深知妻子“女行无偏斜”(女也不爽),更知女子为了他的家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人非草木,熟能无情。氓也有常人之情,他初次出规放错,自觉有愧,对不起妻子。但“父系社会”中男子主家政,掌财权,三妻四妾的思想根植在他的心里。在妻子的辛劳努力下家境有所改变,但她却年长色衰。氓开始喜新厌旧,在妻子屡屡的劝说下总是不停地出规放错,听不进妻子的劝言,多次改变自己的德行(“二三其德”),出尔反尔,甚至到了变本加厉的程度“至于暴矣”,态度越来越蛮横。可怜的女子当年突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陈式,毅然决然与氓私定终身,使他的兄弟蒙受着邻里乡亲的耻笑。女子巨大的牺牲和付出换来的是“氓”变心和粗暴。最后一章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不能忍受氓的同苦不能共甘行为,更不能忍受“氓”的变本加厉的暴虐。“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子意识自己婚变的悲苦无休无止,意识到受伤的总是自己。于是果地向“反是不思”的氓发出决绝的结束不幸婚姻“亦已焉哉”声音。
由上可知,女子是主动与“氓”决裂,是怨妇而非弃妇。
二、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理解。
在黄河两岸的传统文化中,娶媳聘女人主最尊,人死后葬礼最大的仪式是“央人主”。 谁谓“人主”?即出嫁女子兄弟侄儿男女就是她的人主。人主的职责是:姐妹或姑姑活着时监督外甥外甥女孝顺父母怨妇,不悖孝道;否则及时出面批评校正。姐妹或姑姑死后是最高法官,裁决儿女功过,众儿女披麻带孝,跪地静听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或者兄弟侄儿女为了自己的是姐妹或姑姑不至于真的成了“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任人打来任欺”的残状,在姐妹或姑姑在婆家受了欺凌的情况下与其公婆或其夫婿交涉,主持正道。因为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女子在种种礼教道德的约束下,地位很低。没有人主,姐妹或姑姑若遇期辱时只能忍气吞声。
《氓》中的女子因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陈式,毅然决然与氓私定终身,使他的父母被视为没礼仪少教养的人,使他的兄弟蒙受着邻里乡亲的耻笑指责。而女子毅然决然与氓决裂,再次回到娘家,这让她的兄弟再次蒙受邻里乡亲的耻笑,无颜见人。《孔雀东南飞》中当刘兰芝“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时,刘母“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阿母大悲摧”,因为女儿自己回来就意味着被夫家休了,让娘家人尽失颜面。氓中女子使其兄弟两受羞辱,兄弟自然也就不仅不能去做人主,反而是耻笑她。因此女子只好独自承受伤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诗歌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溢着诗歌。没有生活诗歌乏味,没有诗歌生活苍白。诗是生活的沉淀,生活是诗的源泉。离开现实社会而凭空解读诗歌,只能是牵强附会。
三、诗中三次写到淇水,应该怎么解释?
《世纪金榜·语文教材解读方略》认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涉及“淇水”,是他们开始的热恋欢乐见证。表现了女子的热情、眷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末两句以“淇水”起兴,写出弃妇归途的实景。“淇水”第二次涉及,成了婚姻不幸的是见证者。“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和痛苦无边的凄楚之情。
我认为尽管氓以“抱布贸丝”之借口,遮人耳目怨妇,但女子因为自己不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陈式,只能赶快送氓回去,免被别人看破端倪。在往回送的路上边走边谈“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淇水”是氓回去必涉之河,是实写。说其见证热恋之欢乐也可。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历来有两种解释:《毛诗正义》据郑笺释为“言己虽知汝贫,犹尚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明己专心于汝”;另一说认为此指女子被休弃后渡淇水而归的情形。孙绿怡先生根据前后诗句语气的连贯,以为用第一说较为妥当,女子自诉婚后的贫苦生活,想到当初毅然渡淇水而来,至今自己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男子的事,而他却三心二意,因此好不怨恨。我以为还是第二种更好些。女子婚变请休回娘家途中,再次见湍急的“淇水”,触景而感“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想到自己的痴情情郎的负心,心生怨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以比的手法说女子婚姻痛苦生活为什么就没有尽头呢。女子意识自己婚变的悲苦无休无止,意识到受伤的总是自己,才发出决绝刚裂声音,结束这场悲苦的婚姻。
以上三个问题每讲一次《氓》就困扰一次,于是写出来请教于大家。
参考文献:
1、参考专著:书名《普通高中课程超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