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氓》诗之我见_怨妇

时间:2012-07-24  作者:王新林

论文导读::氓》是一首弃妇诗吗?。反而是向刘兰芝那样主动向丈夫请求休掉自己的怨妇。诗中三次写到淇水。
论文关键词:弃妇,怨妇,咥因,淇水
 

《卫风·氓》这篇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时至今日读着,决不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到女关键词句的理解,老师们在讲课评课中或有困惑,或依然沉浸在传统的理解标签之中。

一、《氓》是一首弃妇诗吗?

孙绿怡先生在《〈氓〉浅析》中认为《氓》是《诗经》中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品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妇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示、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为感动。

马茂元、赵齐平两先生在《〈氓〉赏析》中说:“三、四两章起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个对比性的托兴。为什么诗人这里不用其他景物(比如用‘桃之夭夭’),而偏举桑叶?我们以为桑树应当也是弃妇归途中所见的实物。”“‘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弃妇归返涉淇时所见到的河岸上桑树的实际形象。”可见两先生也认定《氓》是一首弃妇诗。

以前的教参也明确主张《氓》中的主人公是被遗弃的妇女。

现在的教参解为“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最后一章表明女子决绝的态度。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复杂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脆明了地说算了吧!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 不仅不再明确说《氓》中的女主人公是被遗弃的妇女,而且字里行间可见女主人公并非是被“氓”抛弃的,但没明言。

我认为《氓》中的主人公不仅不是被遗弃的妇女,反而是向刘兰芝那样主动向丈夫请求休掉自己的怨妇。从《氓》中的女主人公叙述自己热烈的恋爱怨妇,悲怆的婚变,分手的刚烈决绝的情节中可感悟。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从这两句诗可知,在她的婚变中她是有过竭力挽救的,否则“士”怎么会“二三其德”呢。女子规劝丈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并且是多次的规劝。

氓深知妻子对自己的痴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深知妻子是带着她的财物嫁过来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但她依然是过着的贫穷的生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深知妻子“女行无偏斜”(女也不爽),更知女子为了他的家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人非草木,熟能无情。氓也有常人之情,他初次出规放错,自觉有愧,对不起妻子。但“父系社会”中男子主家政,掌财权,三妻四妾的思想根植在他的心里。在妻子的辛劳努力下家境有所改变,但她却年长色衰。氓开始喜新厌旧,在妻子屡屡的劝说下总是不停地出规放错,听不进妻子的劝言,多次改变自己的德行(“二三其德”),出尔反尔,甚至到了变本加厉的程度“至于暴矣”,态度越来越蛮横。可怜的女子当年突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陈式,毅然决然与氓私定终身,使他的兄弟蒙受着邻里乡亲的耻笑。女子巨大的牺牲和付出换来的是“氓”变心和粗暴。最后一章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不能忍受氓的同苦不能共甘行为,更不能忍受“氓”的变本加厉的暴虐。“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子意识自己婚变的悲苦无休无止,意识到受伤的总是自己。于是果地向“反是不思”的氓发出决绝的结束不幸婚姻“亦已焉哉”声音。

由上可知,女子是主动与“氓”决裂,是怨妇而非弃妇。

二、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理解。

在黄河两岸的传统文化中,娶媳聘女人主最尊,人死后葬礼最大的仪式是“央人主”。 谁谓“人主”?即出嫁女子兄弟侄儿男女就是她的人主。人主的职责是:姐妹或姑姑活着时监督外甥外甥女孝顺父母怨妇,不悖孝道;否则及时出面批评校正。姐妹或姑姑死后是最高法官,裁决儿女功过,众儿女披麻带孝,跪地静听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或者兄弟侄儿女为了自己的是姐妹或姑姑不至于真的成了“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任人打来任欺”的残状,在姐妹或姑姑在婆家受了欺凌的情况下与其公婆或其夫婿交涉,主持正道。因为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女子在种种礼教道德的约束下,地位很低。没有人主,姐妹或姑姑若遇期辱时只能忍气吞声。

《氓》中的女子因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陈式,毅然决然与氓私定终身,使他的父母被视为没礼仪少教养的人,使他的兄弟蒙受着邻里乡亲的耻笑指责。而女子毅然决然与氓决裂,再次回到娘家,这让她的兄弟再次蒙受邻里乡亲的耻笑,无颜见人。《孔雀东南飞》中当刘兰芝“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时,刘母“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阿母大悲摧”,因为女儿自己回来就意味着被夫家休了,让娘家人尽失颜面。氓中女子使其兄弟两受羞辱,兄弟自然也就不仅不能去做人主,反而是耻笑她。因此女子只好独自承受伤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诗歌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溢着诗歌。没有生活诗歌乏味,没有诗歌生活苍白。诗是生活的沉淀,生活是诗的源泉。离开现实社会而凭空解读诗歌,只能是牵强附会。

三、诗中三次写到淇水,应该怎么解释?

《世纪金榜·语文教材解读方略》认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涉及“淇水”,是他们开始的热恋欢乐见证。表现了女子的热情、眷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末两句以“淇水”起兴,写出弃妇归途的实景。“淇水”第二次涉及,成了婚姻不幸的是见证者。“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和痛苦无边的凄楚之情。

我认为尽管氓以“抱布贸丝”之借口,遮人耳目怨妇,但女子因为自己不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陈式,只能赶快送氓回去,免被别人看破端倪。在往回送的路上边走边谈“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淇水”是氓回去必涉之河,是实写。说其见证热恋之欢乐也可。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历来有两种解释:《毛诗正义》据郑笺释为“言己虽知汝贫,犹尚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明己专心于汝”;另一说认为此指女子被休弃后渡淇水而归的情形。孙绿怡先生根据前后诗句语气的连贯,以为用第一说较为妥当,女子自诉婚后的贫苦生活,想到当初毅然渡淇水而来,至今自己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男子的事,而他却三心二意,因此好不怨恨。我以为还是第二种更好些。女子婚变请休回娘家途中,再次见湍急的“淇水”,触景而感“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想到自己的痴情情郎的负心,心生怨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以比的手法说女子婚姻痛苦生活为什么就没有尽头呢。女子意识自己婚变的悲苦无休无止,意识到受伤的总是自己,才发出决绝刚裂声音,结束这场悲苦的婚姻。

以上三个问题每讲一次《氓》就困扰一次,于是写出来请教于大家。


参考文献:
1、参考专著:书名《普通高中课程超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安塞腰鼓》说课稿_语文教学论文
下一篇论文:《汉语大词典》引《盐铁论》文之句读辨误举隅*_引文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语文教学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语文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