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医学论文

团体辅导治疗网络成瘾的优越性分析

时间:2015-11-13  作者:陈春媛 李辉

摘要:现在有关网络成瘾的研究如火如荼,本文从团体辅导的机制、作用;相关网络成瘾的研究结果;团体辅导对网络成瘾的实证研究等方面论证团体辅导治疗网瘾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展望。
论文关键词:团体辅导,网络成瘾,优越性

随着网络的普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网络成瘾就是其中之一。侯佳伟[1]提供的信息是:2003年中国14-35岁人口有4.65亿,占总人口的36.25%。而网络成瘾的人一般都是青少年。2009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显示,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群体比例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58.5万。报告显示,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15.6%)最高,其次为24-29岁的网瘾比例(14.6%),以及13-17岁的网瘾比例(14.3%)。[2]

有那么大一群的网瘾青少年,从而关注他们的人群也很多,有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关于网瘾的治疗,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3][4][5]。

因为存在网络成瘾的界定等问题没有解决,该领域的研究显得很纷繁复杂,相关的研究报告也很多,大多都从现状、原因和干预等方面进行探讨。就咨询形式来说,最近的很多研究都报告了团体辅导治疗网瘾的效果,国内外相关的实证研究都证明团体辅导是一种很好的治疗网瘾的方法。

2.团体辅导的相关介绍

2.1团体辅导的机制

团体心理辅导也叫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即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运用团体动力和适当的心理咨询技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6]。

团体辅导依据的相关理论有:群体动力学理论、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个人中心治疗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人际沟通理论等[7]。

2.2团体辅导的作用

与个体咨询相比,团体的情境可以使成员有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同质性的团体辅导可以为成员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使其发现问题的共性,产生共情,减轻焦虑;同时使成员有机会学习和演练他人成功的交往策略;再有就是咨询团体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个体可以在其中学习、运用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或技能,使其可以在结束咨询之后能将所学到的东西很好地迁移到日常的生活中。

网络成瘾的个体,通常因为自身或者外界的因素的影响,多多少少都会变现出一些相应的特征,如个性内向、人际交往不畅、自卑等,用团体咨询的方式对其进行辅导,在提供安全环境的基础上,使其能够在获得尊重的氛围里更好地自我开放和相互交流,团体的支持往往是个体改变的动力之一。

3.相关的研究结果

这里选择的一些相关研究结果主要是本文作者认为可以针对病理性网络使用者进行团体辅导的凭证,并不能包含所有的网瘾研究的结论。

3.1网络成瘾的概念

对于网络成瘾的界定,最早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Ivan.Goldberg于1990年提出的,后经过Dr.Kimberly Young发展和完善。Armstrong[8]对网络成瘾的概念做了较全面的描述,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成瘾者有大量行为和冲动控制上的问题,如⑴网络性成瘾(cyber-sexual addiction),指沉迷于成人话题的聊天室和网络色情文学;⑵网络关系成瘾(cyber-relational addiction),指沉溺于通过网上聊天或色情网站结识朋友;⑶网络强迫行为(net compulsions),指以一种难以抵抗的冲动,着迷于在线赌博,网上贸易或者拍卖、购物;⑷信息收集成瘾(information overload),指强迫性地浏览网页以查找和收集信息;⑸电脑成瘾(computer addiction),指强迫性地沉溺于电脑游戏或编写程序。我国学者周倩[9]将国际卫生组织对于成瘾的定义加以修改,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陶然[3]将网络成瘾定义为是指由于反复使用网络不断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以精神症状、躯体症状、心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从而导致社会功能活动受损的一组症候群,并产生耐受性和戒断反应。

3.2网络成瘾者的一些个性特征

哪些人更可能会沉迷于网络?这其中有没有个性特征的因素?尽管这个问题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不过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十分有启示作用的信息。在人格特征方面,有些研究用16PF、EPQ之类的人格量表对网络成瘾和非网络成瘾者的性格特征进行比较,发现网络成瘾者在人格方面呈现的特征如下:网络成瘾者大多属于内向、敏感或焦虑型。张静等人[10]的研究指出,大学生网瘾者的网络依赖性和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他们大多喜欢独处,自闭,自卑或是自恋。而Kim[11]等人的研究显示,侵略性和自恋人格特征与网络游戏成瘾呈正相关,一定的心理特点,如侵略、自我控制、和自恋人格特质可能会引发一些人成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还有研究显示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网络成瘾的类型也有可能不同,在Swicker[12]等人的一项关于“互联网使用、人格和社会支持之间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互联网使用问卷与大五人格问卷对26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测试。研究者将互联网使用分解为技术使用、信息交换和娱乐使用三个因子。结果发现,技术使用与人格没有关系,而信息交换与宜人性人格类型、娱乐使用与公正性和外倾性之间都存在相关,但人格不能对这两种使用行为进行有效的预测。而神经质人格类型与信息交换、娱乐使用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高神经质的使用者很少会进行这两种使用。这些研究结论提示我们,容易网络成瘾的个体,或许存在着某种相同的个性特征,如神经质人格、内向、自卑、自恋、侵略性强等。

另外就是个体的自我认知不当也有可能致使其网络成瘾:随明明等[13]的研究:身体意识客观化中的各个维度都能够比较显著地预测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对自己的身体过多的关注和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使个体对自己不能做出正确评价,更容易使其出现自卑、消极悲观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认知会使个体沉浸于虚拟的网络以逃避现实社交,他们在打造出心目中的理想自我与别人交往,满足现实中对社交的需求。

3.3致使个体网络成瘾的可能的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也可能致使个体网络成瘾,如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会使个体对于网络的沉迷程度不同。陶然等人[14]的研究显示父母的养育方式也是导致孩子网络成瘾的一个因素: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方式常常表现为过分干涉、惩罚、缺少情感温暖。这提示我们,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问题不良的话,孩子可能感觉不到关爱,或者感觉不到自由,他就会将视线转向网络,用虚拟的东西来代替现实生活中的缺失;而刘连龙等人[15]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孤独感和网络成瘾有密切的关系,孤独感对网络成瘾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基于心理空间的单边指令修复分析--受试者经验的凸显
下一篇论文:挖掘学业成功的奥秘--浅谈“心理优势”的培养
医药卫生分类
护理论文 医学论文
药学论文 医学检验论文
相关医学论文
最新医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