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医学论文

城市在校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状况调查

时间:2011-04-21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我国学者称之为“亚健康状态”。疲劳是亚健康最为常见的典型临床表现。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疲劳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了如下的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我国学者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应该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免费论文。世界卫生组织(WH0)的一项全球性预测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处于亚健康疾病状态的人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上升趋势。疲劳是亚健康最为常见的典型临床表现,也是多种疾病的重要潜前征兆,疲劳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人体为保证健康,提示需要劳逸结合的保护性一种反应。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来自社会、家庭、学业、就业等各种压力过早地困扰着他们。长期的紧张和压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都对会对他们的健康受到威胁,目前评判大学生是否健康却是以身体素质来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根据体质测量的结果来判断体质的健康或不健康。体质测试的内容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速度、力量以及中长跑等及各项目,是从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心肺功能及各方面来评定人体体质的好或差,这些只是体质的一些方面,只包括了生理方面的某些特征,而对心理方面却没有涉及,因此,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1.相关概念

亚健康的概念:人体存在着既不是健康,也不算是患病,非病非健康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思维定势: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所处的状态是“非疾病即健康”要么是健康,要么是疾病,二者必居其一。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各种功能和适应能力不同程度的减退,但不符合西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和亚临床诊断标准。亚健康的成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包括人际交往、生存压力与家庭类型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有吸烟、酗酒、营养不平衡以及缺乏运动等;环境污染的影响等。亚健康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为躯体疲劳乏力,易累,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低下,出汗,常易感冒,食欲不振,肌肉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失眠等。心理方面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紧张,易怒,焦虑,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社会交往方面表现为不能较好的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不和谐,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疲劳及疲劳性亚健康:《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与人体相关的疲劳包括两个方面:“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而需要休息;因运动过度或刺激过强,细胞或器官的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社会学家认为,疲劳是因体力、脑力消耗过多、运动过度、刺激过强等非病理原因引起的反应能力减弱、工作效率下降时的机体状态,也是长时间负荷过重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免费论文。具体表现为对工作、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的情绪,对人对事冷漠无兴趣,感觉疲惫乏力等等。医学科学家认为,疲劳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或者说是因为过度活动而造成暂时性机能降低时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性变化。所谓疲劳是指持久或过度劳动后引起机体不适和工作效率降低。无论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都可出现疲劳。疲劳是亚健康的最常见表现,可以通过测量疲劳程度来评价亚健康状况。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盐城市区五所在校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状况。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3.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

3.1.1 盐城在校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的发生率及性别

表 盐城在校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的发生率及性别

 

疲劳性亚健康人数 性别发生率 城乡差异
391 31% 男 女 32% 34% 城市 农村 27.5% 39.9%
         

根据统计结果,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202名,经过统计学分析,纳入疲劳性亚健康的大学生共有391名,发生率为31%。男生和女生的发生率分别为32%与34%。相差不大,经卡方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

3.1.2 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情况

城镇家庭的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的发生率为27.5%,而农村家庭的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的发生率则为39.9%。农村家庭的大学生的发生率大大高于城市家庭的大学生的发生率,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1.3 不同年级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状况

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随着年级的增加,亚健康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感情问题、就业压力等都随之增加,从而对高年级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疲劳性亚健康发生率的上升。

3.2 疲劳性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

影响亚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从本次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对盐城市区在校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状态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选择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运动不足、学习压力大、睡眠质量差、缺乏自信、经济的压力、营养的缺乏、吸烟。

3.2.1 运动不足的产生原因与影响分析

盐城高校由于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对体育设施的投入资金不足,造成体育场馆的数量较少且条件较差,因此也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存在一定的影响。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有多方面的影响,它可以有效地、全面地改善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研究证实在心理方面,运动可以使人体释放一种令心情振奋的类啡肽物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摆脱烦恼、愉悦精神、缓释心理压力,也可以改善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生理方面,运动可以降低动脉血管压力、稳定心率、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增强肝脏、肾脏和肠的净化功能。长期的缺乏锻炼,不仅在生理上可以直接造成大学生机体发育不良,各器官功能下降,对健康状况产生不良影响,还可以导致大学生在智力、情感、人际关系方面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长期缺乏体育锻炼容易导致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的产生。

3.2.2 心理因素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 47.8%的大学生缺乏自信,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体型和外貌很不满意,甚至自卑,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经济的压力也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约26.3%的大学生生活费用不足.9.6%的大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较差,缺乏朋友.盐城市区在校大学生中,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或来自于农村,加上大学生的学费与日益高涨的生活费用,很多家庭条件差的同学自卑心理很严重.经济贫困的现实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矛盾,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冲突,使一些贫困生产生更多的沮丧,困惑与茫然,加上人际关系压力.生活困难等因素,很容易使这些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烦躁、抑郁、失落和焦虑,沉重的心理压力都会导致大学生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3.2.3 饮食与营养状况

人体必需的营养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水等七大系列,每天均衡地摄人这些营养素,对保持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营养知识的缺乏,大学生在饮食的科学搭配上还有很多误区,导致学生营养的缺乏。很多大学女生,为了控制体重,控制自己的饮食,每天只摄入很少数量的蔬菜和水果,会给机体造成代谢功能紊乱.严重影响了健康。另外,由于高校食堂一般都是社会化经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很难在质量和数量上达到保证,学生每天难以获得均衡的营养。长期的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度,或饮食不规律,都会给大学生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亚健康的产生。

3.2.4 吸烟、喝酒与亚健康

有13.2%和5.7%的大学生抽烟和经常喝酒,特别是在大学男生中尤其严重。烟草中有很多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免费论文。科学研究表明,很多癌症的发病都和吸烟有很大的关系。酒精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长期喝酒,容易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造成很大的损害。经常性的大量的饮酒,对胃肠等内脏器官有极大的损伤,容易造成肝脏的纤维化,即肝硬化,严重的会出现肝昏迷肝腹水等。长期的饮酒还会产生酒精依赖,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严重的营养不良。综上所诉,抽烟喝酒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给大学生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管系统都带来极大的损害。导致大学生从健康发展到亚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产生。

4.结论

4.1 盐城在校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的发生率随着年级的增加,苏北高校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女生的发生率比男生略高。

4.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中,来自农村家庭大学生的发生率大大高于城镇家庭大学生发生率。

4.3 影响盐城在校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发生的因素主要有,运动不足,睡眠质量差或时间不足,自身的心理因素,经济压力与就业压力以及不良的个人生活方式等。


[参考文献]
[1] 赵瑞琴,宋振峰. 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
[2] 郝薇薇. 从亚健康看体育锻炼的健康职能[J]. 安徽体育科技,2005,1.
[3] 王天芳,薛晓琳. 亚健康状态与慢性疲劳综合征[J]. 中国中西医结合,2008,1.
[4] 贾宏. 论体育在预防和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的作用[J]. 当代教育论坛,2007,8.
[5] 钱建龙. 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超声引导下介入性治疗在盆腔疾病的应用
下一篇论文:刺血拔罐配合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
医药卫生分类
护理论文 医学论文
药学论文 医学检验论文
相关医学论文
最新医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