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音乐鉴赏论文

谈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的改进-论文网

时间:2013-11-13  作者:陈炜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的改进要从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出发,认真研究和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 ,把培养中小学生体验和感受情感视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加强教师技能训练、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和音乐教学研究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论文关键词:高师音乐,音乐教学法,改进

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专多能”的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音乐教师。《中小学音乐教学法》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教育必修课。这门课一般都开设在最后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周2学时,共36学时。对于未来的音乐教师来说,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固然重要,但学好音乐教学法课,能够领会《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并在以后的教学能够落实它则更为重要。随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的改进势在必行。

一、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中小学音乐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小学音乐教育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教学方式,注重用怎样的过程方法达到怎样的教学要求。这种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思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惟师是从,惟书是从,被动地接受一个个答案,没有自己的体验和见解,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一直以来,高师将这门教育必修课称《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以教材为中心,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教授方法,学生着重学习的是知识和技能的教法,淡化了音乐固有的审美性特征、情感性特征和形象性特征。从而使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枯燥,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学生无法在音乐课堂上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美的享受,因此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厌烦音乐课。这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是相背离的。因此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的改进首先要从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入手。

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有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和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的公民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与任务。《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时间,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的新理念。要以新的教育理念代替过去以学科知识为中心,重在传授音乐知识的传统教育观念。因此《音乐教学法》课要把教学的中心由知识技能的教法转移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情感体验上来。带领中小学生去发现音乐中的美,体验音乐中的美,最终去创造美。本人认为高师《中小学音乐教学法》课的教学中转变观念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由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转向兴趣培养

过去在《中小学音乐教学法》课的教学中,教学的中心在于如何教授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音乐知识,识谱视唱等,在一堂课上要学会某一音乐知识,识读某段乐谱,学会几种节奏等成了教学的重点,比如在全音与半音的认识教学中,老师花费了好多时间用尽各种办法反复讲解又是级数、又是音数。学生还是听得一头雾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毫无兴趣可言。本来学习音乐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音乐,而这种重知识讲授的教法却把手段变成了目的,为识谱而识谱已经成了音乐课上存在的普遍现象。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而非培养未来的音乐家。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穆塞尔和格连在他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法》中写到“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延长若干年并稳步地把它提到更高水平的话,那么即使他永远成不了一个技艺名家,他也将通过音乐找到他个人的幸福,并且为自己建立一个更好的生活和一个更广阔的个性。”,好奇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对音乐的好奇也不例外,教师要保护他们对音乐的好奇和尊重他们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在教学中要把握音乐教学的愉悦性原则,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音乐课带来的快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并且使这种兴趣能够持久。

2、由重讲解说教转向重感受与体验

音乐本身具有表现性、实践性、非语意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每个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理解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过去在音乐欣赏课和唱歌课上老师要花费很大的功夫告诉学生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塑造了怎样的音乐形象等等,将老师的感受或老师从书中看到的对作品的介绍统统以标准答案的形式讲给学生听,看上去一堂课在老师的启发和促使下师生将一部作品分析的淋漓尽致,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得到感受,更谈不上理解和表现作品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音乐课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反复聆听音乐,用讨论,提问的方式从音乐的情绪情感、音乐表现要素、音乐的风格形式等方面层层剖析。从而使他们发觉音乐是怎样以它特有的方式表现生活中的各种情感的,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表现的各种情感。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且反复的聆听分析可以使他们有所体验和思考,即培养了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又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得到了美的感染和享受。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J.阿尔弗莱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赏析_艾略特
下一篇论文:地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音乐鉴赏论文
最新音乐鉴赏论文
读者推荐的音乐鉴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