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在这里,本文主要想探讨一下高级阶的语法隐喻综合征,即从一段文字向复合句向简单句的转换,在两篇译文中的不同体现及语句错落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自然的美学效果。从原文看出,这一串长短交错的句子是父亲在给孩子们讲道理时所使用的,我们知道,汉语散文语句长短交替,给人以参差错落之美感。(散文)语句参差错综,节奏自然和谐(佘树森,1993:258)。在原文中,父亲说理层层推进,前句只是用简单描述来说理,句子略短,句中“才容人”中的“人”是指普通人;后句从孩子的观察视角用孩子还不经意的略带理性的语言加以说理,句子稍长,句中“你们”和“你”这两个称谓进一步指向孩子们。刘译是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上对原文语句进行的语码转换,其排序后潜在的语法隐喻能够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直接进入读者角色级转移,使其理解原文。相比之下,张译更发掘了原文的美质,用“remain unearthed untilthey’re ripe”来译“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一句,用环境成分转换动词的过程,其用语自然,表达切意。但是再回头来看,刘的译文并没有按照原文句子的结构套译,打破了原文句子的限制,从整个段落出发,对原文的概念进行了重组,对视觉进行了调整,对语序进行了改变,反而使译文的逻辑更加合理,虽然刘的译文一些细节的处理可以借鉴张的译文,而且刘的译文与原文在字面上有一定的距离,但仔细品味,却依旧能感受到丝毫不失原文的本旨,人情人理地阐发出原文的微言大义。这恰恰也说明了语法隐喻的重新归类使得很多语言现象如这两篇译文的语码转换从语法隐喻的新视觉得到更科学的解释。
例3:
原文: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论文格式范文。”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刘译:“Do you mean,” I asked, “weshould learn to be useful but not seek to be great or attractive? “Yes,”” Dadsaid, “This is what I wish you to be.”
张译:“Then you mean one should be useful rather than great andnice-looking,” I said. “That’s what I expect of you,” father concluded.
探析:原文中将“有用的人”与“伟大、体面的人”进行对比,体现了作者作为孩子为领悟父亲的内涵意义的急切的心情,刘的译文将这种实体即名词的级阶转换为动词词组的级阶,而张的译文则通过英文经典的句式转化为表示性状的形容词性的级阶,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张的译文其经典句式(即表达序列的成功转换)和短小精悍的词语更能够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原作者的急切的心情,并且能够体味作者即刻领会其父亲的意旨级转移,立即抓住花生本质的情状和心境。另外,关于原文中的“说”字的处理,刘译“Yes,” Dad said.“This is what I wish you tobe.”与张译“That’s what I expect of you,”father concluded.”相比,“said”,“wish”没有“expect”,“concluded”那般正式,与其父的教育方法一脉相承。韩礼德将这种反映人际关系的情态意义上的转换也一起归类到语法隐喻的13种现象当中,使得译文的分析更加得心应手。
四、结语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表明韩礼德的语言学思想在具体的语言实际分析操作中更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在对两篇译文的分析中,更多的是运用了“级转移”这一在语法隐喻的新的理论基础,其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而不再受与原来的三大纯理功能相对应的语法隐喻理论的限制,使得分析更加灵活化。正如韩礼德(Halliday, 1985/1994:342)所言,“语法隐喻普遍存在于所有人类语言当中”,语法隐喻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武器还有更多的提升与发展,而本文的分析则更加检测了语法隐喻在翻译中的可操作性和一定的说服力。笔者认为,语法隐喻的重新归类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达到语义和情景语境的完美结合,发挥汉英语转换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 Edward and Arnold, 1985.
[2]Halliday, M.A.K. Language as a Social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C].London: Edwardand Arnold,1978.
[3]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4]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C].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137-139.
[5]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18,255.
[6]严世清.隐喻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7]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汉、英对照[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14-15.
[8]朱永生.英语中的语法比喻现象[J].外国语,1994,(1).
[9]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