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写作是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而写作需要准确形式与充实内容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图示关联理论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启发、调动学生的已有图式,通过阅读等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增加词汇知识、构建新的图式,提高学生谋篇布局和连贯性的能力。
1、选择最佳关联的认知语境,激活学生的已有相关图示,促进学生与已有知识的关联。
图示作为大脑中的知识组织形式,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而图示的激活又离不开语境知识的创设。经过长期的英语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具有了一定的相关写作图示,既包括写作主题或背景知识,又包括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这些都是学生顺利实现写作的基础。因此,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创设相关语言情景,引导帮助学生成功的激活已有相关图示,建立新信息与图示的最佳关联,让学生在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情景中充分理解写作主题和内容,有效提高写作效果和写作速度,否则可能会出现无从下手、审题失误和焦虑紧张等问题。
写作之前,教师可利用讲解或网络资源等方法,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训练学生联系已有的先验知识的能力,包括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等,以提高学生从题干获取信息来理解写作题目的能力,保证审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减轻他们的情感过滤,培养良好的心理情感。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才能得以更新和扩充,教师的教学目的才能实现。
2、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图示,充实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
如上所述,作为一种书面输出形式,写作既需求清晰准确的形式,又要求充实的内容,只有形式图示和内容图示有机结合,联想与创新同时兼顾,才能顺利完成写作过程,而这些都离不开广泛阅读。很多时候学生很清楚文章的大体框架和主要结构,但由于缺乏相关的主题知识素材,想表达却无话可说。如议论文写作时无法举出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经常是一句话和一个例子重复使用,这样的文章就像一棵只有树干没有枝叶的树,内容贫乏、遣词空洞、枯燥乏味。学生在这样被动的情况下很难做到主动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作文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一定数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基础。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广泛阅读,尤其是一些经典范文不但可以使学生脑中的形式图示和写作框架清晰化、准确化,还可增加学生知识,丰富学生的内容图示。这样不但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图示基础,还可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能力,同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写作质量。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阅读素材,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丰富学生知识,构建新的图式,为学生的创造性输出打下基础。
因此,要想写作好,必须从阅读入手,做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通过阅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必须在鼓励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图示。
3、在关联理论指导下,帮助学生从整体出发,提高谋篇布局和逻辑连贯性的能力。
写作是一个由词到句,由句到段,最后由段落到篇章的渐进过程。关联理论认为,要构建具有连贯性的篇章,必须从篇章的整体出发,考虑篇章的主位结构、衔接方式和逻辑连贯性。
要写出一篇流畅通顺的文章,首先要考虑篇章的主位结构,及与之相关的推进模式。篇章是以主位推进的方式进行信息流动的。主位结构是表达思想的起点和特殊角度,它能凸现篇章的主题风格并能限制读者的解读方式。因此,将主位结构理论引入英语写作教学,能帮助学生确定最能体现自己写作意图的篇章,使学生从整体入手有效安排写作的进程与结构。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不同体裁的篇章进行主位推进模式分析,并进行比较和对照,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渐掌握运用主位推进模式进行写作的技巧,熟练把握各类文章的宏观主题结构。这样既可以克服传统写作中结构单调乏味的不足,又可提高文章的逻辑连贯性。
篇章功能的另一个体现方式是衔接,一篇衔接不好的文章绝对不是一篇成功的文章。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介绍并教授各种衔接手段及使用,如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这些衔接手段可将结构上下相似、语义上相互依赖的各个成分连接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篇章,而且这些衔接手段会交替使用,共同作用。所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各种衔接手段的使用和功能,并通过练习,逐步引导,使学生熟能生巧,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拥有大量的写作图示并能在成功激活的基础上运用准确连贯的话语,以文字的形式谋篇成章,是构建英语文章的关键。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以图示关联理论为指导,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相关写作图示、构建新图示,并注重学生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能力,只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英语写作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1986.
2 Cook, 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Arnold, 1992.
3 何兆熊,1999,《新编语用学概要》[M]。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