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一批转运公司又陆续成立。民国时期,上海共有56家转运公司。
上海开埠后,洋货大量涌入,租界内外出现了很多转售进口商品的新式商店。19世纪50年代,五金店、洋广杂货店、西药店、颜料行均在上海出现。其中尤以进口的机制纺织品为盛,因此颇负盛名的是“洋清布店”。1858年,上海“洋清布店”已有15家左右。它们的经营分为批发和门售两种业务。批发的对象,除了上海邻近地区各县外,还有来自内地的掮客,他们为了方便经营,陆续在上海设立办庄,也称为“申庄”。1862年,上海第一家经营进口五金的顺记洋什货号在虹口百老汇路设立。到1900年左右上海近代五金商业共58家。
20世纪初,上海原有的一批洋广杂货店开始向现代大型百货公司发展。1917年,华侨马应龙等在上海开办了先施百货公司,设有40多个商品部,经营1万多种商品,其规模和设施在上海首屈一指。1918年华侨郭禾又开办了永安百货公司,经营百货、旅馆、酒店、游乐场等业务。
另外一个新式的商业机构是交易所。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日本等国商人在上海先后设立了各类交易所,大大便利了商品交易活动,引起了华商的效仿。1916年,上海商人虞洽卿等申请成立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1917年,获准从事证券交易业务。1919年上海交易所获准可同时经营证券和商品。1920年11月,上海华商证券物品交易所正式成立,其经营范围,除债券、股票、金银之外还包括棉纱、布匹、粮油和皮货等大宗货物的交易买卖。此后上海各类交易所纷纷开设,高峰时多达140余家。
上海转口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新式商业的发展,使上海具备了一个较完善的市场结构体系。
近代上海转口贸易的发展推动了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港口建设事业、保险业、现代通讯业、加工工业、报关转运业和新式商业等配套产业的发展,这些配套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上海转口贸易的繁荣,使上海由单一的贸易城市向多功能的经济中心转变。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