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多,场地设施数量少、质量较低,这些因素制约全面健身运动的顺利开展,所以中小学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势在必行。但是,对于长期习惯了封闭式办学的学校而言,如何适应这种社会化需求,如何在维持日常教学秩序的同时,将这些用纳税人的钱建起的学校体育设施,反哺社会,成了这场“运动”的关键所在。校本理念是以学校体育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运作管理模式,多方位的资金来源,合理的资金支出,定时的场地设施维护,良好的外部治安环境,完善的保险机制等等,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来保证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场馆,社会化,管理模式
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体育法》中明确规定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2009年10月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在济南胜利召开,随之济南市全民健身迅速开展,以致对体育设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 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多,场地设施数量少、质量较低,这些因素制约全面健身运动的顺利开展,所以中小学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势在必行。在日益拥挤的城市里,将大量闲置的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无疑可弥补社会公共体育场地的严重不足,为那些流动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健身游击队”提供一个相对舒适而专业的活动场所。但是,对于长期习惯了封闭式办学的学校而言,如何适应这种社会化需求,如何在维持日常教学秩序的同时,将这些用纳税人的钱建起的学校体育设施,反哺社会,成了这场“运动”的关键所在。
一、制约济南市中小学体育场馆开放的因素
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对外开放,势必社会人员大量的拥入学校,对学校体育场地资源是一个严重的考验。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仍然短缺,并且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性。学校体育场馆是以小型化、中低水平为主,标准较高的场馆较少,中学体育场馆仍以开展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如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场馆为主,而娱乐性、游戏性、休闲性等群众比较喜爱的体育项目的场馆较少,设备不能满足多种人的不同需要。中小学校体育资源的短缺会影响开放的质量。
(一)负责人认知程度不同
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不足,绝大多数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由政府投资建设,大多数不对外开放。长期以来,受教育环境、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校将其视为“私有财产”。要使学校以及社区体育顺利开展,就必须从自身思想上转变过来,从认识上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负责人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各项规定,将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
(二)管理层面交错复杂
目前,我国中小学,在管理上多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而社会体育管理隶属体育行政部门。不同管理系统之间存在着体制、制度等诸多障碍。建设与维护以及分配等多方面的利益导致多头管理,不能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在管理上,由于学校无权管理社会人员,怎样保证大量来校锻炼人员不妨碍学校正常工作运转问题也是影响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管理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
(三)安全责任问题
安全问题也是影响中小学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一个主要原因。科技论文。外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人损坏学校设施、财物、有意滋事,不服从管理等等屡见不鲜。收费后,安全事故的责任令学校有所顾忌,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相关的法律也没有出台,对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学校最担心的。同时学校财产的安全问题和开放后的防火防盗等问题,也是学校担心的问题。
(四)经费短缺
目前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部分开放,但基本上处于对个人锻练者不收费的状况,即使是收费,也比较低廉。收费的主要对象是有组织的训练、运动会包场,由单位或集体支付费用。开放后体育设施的更新、维修、管理等费用无法落实,缺少资金来源。学校的体育设施开放主要是为了全民健身,以服务性质为主,相关的收费只是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种补偿,只能采取低收费,管理人员经费、场地维修费用等等学校无能力支付。缺少经费成为制约中小学体育场馆开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五)开放时间冲突
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肯定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怎么才能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与锻炼的情况下开放学校体育资源,是顺利开展大众体育的前提。开放时间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如果全天开放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教学质量,造成一种混乱的场面。因此,寻找合理的开放时间对开展大众体育是必不可少的。科技论文。
二、济南市中小学体育场馆社会化的管理模式
(一)中小学体育场馆社会化管理理念
第一,人本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体育管理中人本原理的具体体现,人本原理就是在管理中以人为根本。人本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学校要以学生为本,在此基础上,适当、适时的面向社会开放来尽最大限度的满足大众健身的需要。要全面考虑各个人群的状况使资源最优化配置。因此,学区体育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把握新的发展阶段对学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把更多的精力和更多的公共资源向学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以促进学区体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校本管理理念
校本理念是以学校体育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运作管理模式,多方位的资金来源,合理的资金支出,定时的场地设施维护,良好的外部治安环境,完善的保险机制等等,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来保证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学体育场馆社会化管理方法
所谓社会化服务,是指体育场馆坚持“以体为本,多元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通过大力开展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繁荣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和全民健身娱乐市场;不断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培育新的市场,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娱乐需求;努力发展与体育相关的服务业,如体育用品、体育信息、体育建筑,以及为体育产业服务的服务业,通过市场机制努力把体育场馆的经营与体育项目、体育资源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第一,行政管理方法
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保证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政府要与社区,学校共同探讨解决方法,互相协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规来促进学校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既保障教学需要,有满足群众的健身需要。
第二,经济管理方法
在解决经费问题上可采取多方筹集资金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如政府拨款、社会扶持、收取门票费等。引进社会力量以承包和合作等方式参与学校体育设施
的经营管理。政府、社会和学校各承担一部分费用,如采取政府或社区统一购买服务的方式,统一购买保险,由政府或社区支付一定的场地维护费,地方体育局抽取部分彩票资金为学校购买器材等等。总之就是全方位、多渠道的吸纳资金。
第三,管理主体应多元化
经调查,我国多数中小学现行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主要是体育部门集体管理。尽管体育部门管理有相对优势,但目前运营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所实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存在不够规范的地方,对于管理现代化的体育设施明显缺乏知识、人才和经验。而且体育部门的教师和教辅人员因为有教学和其他工作,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由学校包办一切体育事业的旧体制,建立国办、民办、社会办等多方举办体育事业的新格局,实现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第四,体育教学应该与体育场馆分离管理
高校在体育场馆的管理上要实现两步一起走,先将体育场馆管理与体育教学系(部)分开,再逐渐将社会部门管理和服务相区分。体育教学系(部)应该在教学质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队的训练、运动与健康、群体活动等方面下工夫。而体育场馆的管理与服务单位应该了解和研究体育场馆管理的专业性、特殊性及与体育教学的密切性,为体育教学做好服务。学校成立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委员会,下设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中心,并且制定体育场馆管理规则。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中心负责实施和招聘社会物业管理单位,实现体育场馆管理与服务的社会化。
综上所述,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影响因素有:管理问题、经费问题、安全问题、意识问题、资源配备等。科技论文。面对这些问题也出台了相应的对策,如在经费的解决上采取承包制,政府、社会和学校三部分分担式。在管理上实行人本、校本、目标、承包、多元等管理模式。总体来说广州、上海、北京等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及全国试点区的开放情况相对要好一些,其相应的政策措施也相对比较完善,其中一些好的方法及措施对于其他城市正在开放或有待开放的学校场馆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小龙,郭春玲.体育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陈融.体育设施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BONNIE L PARKHOUSE.体育管理学[M].秦椿林,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宣海德.试析学区体育模式的建立[J].安徽体育科技,2006,27(5):63-65.
[5]任保国.我国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体育产业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学,2004(7): 69-73.
[6]雷厉.体育场馆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J].山东体育科技,2000,22(4):81-85.
[7]陈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J].体育学刊,2004,11(3):25-28.
[8]陈文山.北京市体育场馆的管理方向——物业管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6):115-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