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就是为什么贝拉在痛苦绝望的边缘上徘徊,并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她没有选择现代化文明的产物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试图把自己的身躯投到自然的怀抱中――从悬崖跳入水中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或许是她意识到了大自然才是她生命的归宿,又或许她是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想从大自然中获取某些她正在思考但苦于无果的线索。她选择大自然中的水来寻求生命终结时的最后慰藉,是因为“水具有无穷的力量,它可以净化和赎罪,具有繁殖力;水也可以使枯树复苏,重焕生机;水是大自然中最根本的元素,没有水就没有一切。没有水业就没有自然、没有人类。”(郑华:2)在爱德华离她而去,痛苦之情无以言表又不知如何解脱的时候,她或许想从大自然母亲温存的水中寻求一丝隐约存在的希望。
爱默生也一直坚信,只要你相信自然,全身心的投入自然,大自然会给予你意想不到的启示和慰藉。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系列无疑是在当今这个充斥着现代机器和工业文明的社会中刮起了一阵沉寂许久的“自然之风”。而这股清新脱俗之风吹进了现代人们麻木的心田,使人们似乎能安下焦躁的心,细心品味梅尔给我们带来的与众不同的自然之城――“暮光之城”。
3.社会生态――人与社会的交融
生态学认为,人――自然――社会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才是走出生态危机的一条根本途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样是带有科幻和哥特色彩的玛丽雪莱笔下的弗兰肯斯坦之所以成为了人人恐惧的怪物就是因为没有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他对社会产生恨意最后甚至到了厌恶的境地,不仅给周围的人们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阴影,也正是这般扭曲的心态一步步把自己引向了崩溃和毁灭的结局。社会生态的不和谐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也给生活在大自然和社会中的我们以警示作用。身为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生;身为社会人,要与社会融为一体。
传统的吸血鬼小说中充斥着可怖的吸血鬼吸食人类鲜血的残忍和不和谐,这其实是对生存在社会中的人类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生态的挑战。吸血鬼们无视社会生态中他们应该所处的位置――与人和谐共处,因为不论是吸血鬼还是人类,他们都是社会中的角色,要与社会同步发展。所以无视这些规律的吸血鬼或是任何物种,一般等待他们的是悲惨的结局,或是被人类消灭鲁枢元,或是被自己物种中的贪婪之辈所蚕食。
而梅尔笔下的吸血鬼一反常态,可谓是对传统吸血鬼形象的颠覆。他们抵制人类鲜血的诱惑,甚至在人类的生活圈子中治病救人,与人没有任何隔阂,在社会中以人们不知道的方式,作为一种特殊物种与人类,与社会和谐共存。在《暮光之城》系列中,吸血鬼们戏称自己为“素食者”,是因为他们不喝人血,而是以动物血为生,虽然这种素食概念与生态学中素食概念还是有差距,但也何尝不能称作是对“前代”吸血鬼们的发展,至少他们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中龙源期刊。他们与人为善,与社会共存,这就使梅尔为我们塑造的这样一座“暮光之城”格外引人向往和瞩目。
4.精神生态――灵与肉的激荡
玛丽雪莱认为人的性格具有两面性――善于恶,人只有压制住自身性格中邪恶的一面,才能够达到精神生态的平衡,不会导致自然地毁灭。对人来说“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 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 压制生命的发展。” (胡志红: 33)
在梅尔构建的暮光之城中,有这样一群吸血鬼,“这群人不但不吓人不恐怖,反而一反传统观念中人们对杀生害命的吸血鬼形象的刻板成见,这个吸血鬼家族各个英俊美丽,父亲还是地位崇高的医生,他们住别具品味的别墅,听高雅的古典音乐,成为校园和小镇里一群被崇拜尊敬的现代贵族。”(何塞:1)他们是吸血鬼中的素食主义者,控制着自己生来对血的欲望,以一种近乎苦行僧的方式约束着自己的饮食,强迫做对自己肉体和心灵都有影响的事情。这其实就是他们在以一种人性中的善压制自己作为吸血鬼嗜血本性的恶,来达到自己的精神生态的平衡;否则,任自己的恶随意发展,不仅身边的所爱之人会受到无可挽回的伤害,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会打破,导致自然最终毁灭。男主人公吸血鬼爱德华努力地甚至可谓是自残般地克制自己想吸食女主人公贝拉鲜血的欲望,也曾为了保护贝拉而忍痛和她分手,使两人都陷入近乎崩溃的境地。但这些是他们必须经历的坎坷,没有这些鲁枢元,他们的爱情就只是纯粹的欲望,被鲜血充斥所控制的欲望。因此,当他们无可避免地在痛苦中站起来,强大的内心赋予他们的是无坚不摧的刚强和努力克服挡在前面一切困难的长矛,从此乘风破浪,等待他们的是作者已经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美好结局。
虽然吸血鬼们占据了人们大多的视线和书中大部分的篇幅,暮光之城却没有因此笼罩上这样一层恐怖阴霾;虽然背景福克斯小镇常年阴雨,但是人们和吸血鬼的内心因为善压制了恶,常年被“阳光”和温暖所照耀,而这就是梅尔力图向我们展现的善战胜恶以后,精神生态达到平衡所爆发出来的光华。
5.结语
《暮光之城》能在全球掀起暮光热并不是偶然,它不是JK罗琳《哈利波特》的魔幻延续,也不是安妮赖斯《夜访吸血鬼》的恐怖续集;它没有一般哥特小说的阴郁黑暗,反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福温馨又温暖的小城爱情故事。如果仅限于此,《暮光之城》不会在人们的视线中停留,因此斯蒂芬妮梅尔不落俗套的把我们从这种单纯的爱情故事中抽离出来,带给我们的是在常年阴雨却实质阳光的暮光之城的一场生态之旅。主人公们和读者在这场“危险”爱情游戏中也体验了一回福克斯小镇的自然风光,尽享了作者梅尔为我们精心烹制的自然饕餮大餐。正是如此,《暮光之城》中的人物心满意足的享受着他们跌宕起伏却终究完美的结局,而读者们也衷心地跟随作者走好这充满自然、社会和精神的生态之旅。
参考文献
1.狄特富尔特.人与自然[M]. 周美琪,译. 北京:三联出版社, 1993.
2.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5.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暮色[M].覃学岚,孙郁根,李寅译.南宁:接力出版社, 2008.
6.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新月[M].龚萍,张雅琳,李俐译.南宁:接力出版社, 2008.
7.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月食[M].龚萍译.南宁:接力出版社,2008.
8.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破晓[M].张雅琳,李俐译.南宁:接力出版社,2009.
9.苏珊格里芬.自然女性[M].张敏生,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0.陈婕.《儿子与情人》中的生态批评[J].作品研究,2009(12).
11.陈茂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J]. 外语教学,2007(1).
12.陈颖.李潇颖,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狄更斯作品中回归自然的主题[J]. 外国文学(名作欣赏),2010(7).
13.洪娜.《印度之行》的生态批评解读[J]. 电影文学(文本研究),2009(16).
14.何塞.《暮光之城》:血色月光下的豆蔻之恋[J].作家杂志,2009(8).
15.李碧云.《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之生态批评[J]. 外国文学(名作欣赏),2010(8).
16.倪云.透过绿色生态视野重读《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魔衣柜》[J]. 电影文学,2010(5).
17.石建炜,唐代清.《暮光之城》:欲望时代的反欲望叙事[J]. 电影文学(环球纵横),2009(11).
18.特伦斯拉菲蒂,智淇译.爱与痛,以及青春期吸血鬼[J]. 作家杂志(热点),2009(8).
19.王丽平.爱的力量――“暮光之城”系列终结篇《破晓》评介[J]. 外国文学动态,2010(3).
20.郑华.对《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生态批评解读[J]. 电影文学(文本研究),2010(1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