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后美学视野中“审美泛化”现象的中西观照_中西比较

时间:2011-07-03  作者:秩名
  波德里亚就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后审美主义”的图景:“主体消失了,对象统治着人中西比较,历史已走向终点,审美,或经典意义上的审美,自然也就消失了”[11]。“审美泛化”的现象现在越来越普遍,“仿制”成为了“审美泛化”现象传播的媒介。在这种情境下,人们的主体性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被对象或某种符号渐渐地消解,主体的审美判断力也将受到影响。

(三)中国“审美泛化”的正确取向

中国美学在王国维、李泽厚、朱光潜、宗白华等美学名家的比较研究下,渐渐开阔了中国美学重建的新视野。面对西方后美学的解构,面对西方“审美泛化”

在中国的渗透,中国美学的重建应该在与西方美学建立对话关系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敏锐的洞察力。在弘扬国学之美的同时,更应该注意现代审美的价值取向问题。无论是何种文化形式,都应该在一个国家主导的文化思想下健康发展。我们不能否认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传统的经典文学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现象,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电视连续剧乃至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居室装修等”[12]。随着审美中介的多元化发展,“审美泛化”的出现也是一个必然趋势。这里并不是要对这一现象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而应该辩证地理解这一景观。

陶东风先生曾在很多文章中指出过“文艺学的出路在于正视审美泛化的事实,紧密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及时地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3]。“审美泛化”有利有弊,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它带来的审美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审美文化研究的多视角多领域,我们应该予以积极地肯定。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我们必须承认它从不同的方面释放着现代人的心理压力,改善着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人们对于现代休闲生活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生活更加精彩。从理论研究的维度来说,我们应坚信“审美泛化”一方面开拓了文艺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与新方法,传统的艺术自律的主导范式也被打破了,使经典的文学艺术走向了日常生活。一些广告、网络文学、短信文学、娱乐文化都会慢慢地进入美学研究者的关注范围,这样也可以使各种“审美泛化”现象的审美价值有个准确的定位,不至于美的泛滥与误解。有了理论的正确引导中西比较,中国的“审美泛化”现象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它既能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也可以竖立中华民族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更可以为世界“审美泛化”现象的出现做出合理地判断。另一方面,我们应从“审美泛化”现象中深入思考现代人的审美判断力与现代中国的审美价值失衡问题。泛审美导致了现代人对于美与不美的区分没有明确的概念,对于一切美或不美都接受。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娱乐文化形式越来越体现出美的失衡甚至是对美的亵渎。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文艺工作者,作为一个美的接受群体,我们大众也应该有个最起码的判断美的标准。从负面影响来说,“审美泛化”的对象一旦用表面的浮华说服了审美主体,那作为主体的我们将失去对美的正确判断,美与不美的界限也将会消失,那中国的美学发展就将被“审美泛化”这个来自西方的洪水猛兽所吞噬。所以我们必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之路,在开阔审美研究领域与方法的视野的同时,端正一切文化行为,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及时纠正“审美泛化”中的“三俗”现象,解构文艺自律与文艺独立的霸权地位,为中国文艺美学的现代转型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胡家祥.审美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导言第5页
[2]Poster,M.,(ed),Jean Baudrillard:SelectedWriting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138
[3]Simmel,G.,The Philosophy of Money,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8,P.446
[4]劳承万.审美中介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第15页
[5]张政文.从古典到现代――康德美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09页
[6]劳承万.审美中介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第397页
[7]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06页
[8]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366页
[9]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第361页
[10]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02页
[11]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08页
[12]童庆炳.文化与诗学第五辑[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68页
[13]童庆炳.文化与诗学第五辑[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69页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对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和安徒生的《夜莺》不同结尾的对比研究
下一篇论文: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与《讲话》的离与合_论文范文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