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野草》里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之争_爱情爱情之争

时间:2011-05-26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笔者也认为:“《野草》是一组含蓄委婉、难于直说的爱情交响曲。野草》里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之争。
关键词:爱情爱情之争,含蓄
 

鲁迅《野草》的主题一直备受争议,近年来出现从爱情视角破译《野草》的秘密。如胡尹强认为“《野草》是爱情散文诗集。”[1]笔者也认为:“《野草》是一组含蓄委婉、难于直说的爱情交响曲。”[2]《野草》里的爱情,只有《腊叶》没有争议,大家都依据鲁迅自己的话:“《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3]其实鲁迅解释《野草》时说过:“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后来,我不再作这样的东西了。日在变化的时代,已不许这样的文章,甚而至于这样的感想存在。”[4]小感想通常是被写作杂文,纳入到《野草》,不应该是简单的文体变换。鲁迅论创作时说过:“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一感到干净时,即无创作,他已经一无所爱,创作总根于爱。”[5]虽然这里的“爱”是一种大爱,但也包含着爱情。纵观鲁迅的一生,“难于直说”的是和许广平的爱情,他们秘密恋爱到秘密同居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难于直说”。

男女性别、性格等方方面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矛盾,形成爱情之争,鲁迅也不例外,他和许广平也有爱情之争爱情爱情之争,鲁迅巧妙二含蓄地把这些争论融入到多篇散文诗中,以《秋夜》为序,在看似杂文般的《风筝》、《狗的驳诘》、《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四篇里,恰好集中地体现出鲁许之恋过程中的爱情之争。

一、初恋与发展阶段的爱情之争

在初恋阶段,鲁迅考虑到忘年恋、师生恋、婚外恋的巨大差异,导致理性考虑能不能爱;爱情会不会遭到舆论的攻击等问题。与许广平产生差异,形成争论。

在《秋夜》里,鲁迅以象征自我的枣树做“春后还是秋”的梦,与象征许广平的小粉红花做“秋后要有春”的梦形成鲜明的矛盾,反映出两人对爱情未来结果的矛盾看法,符合两人各自的年龄、性格、阅历、身份。矛盾的梦也为《野草》后面散文诗所蕴藏的爱情之争埋下伏笔。

爱情方式之争首先在《风筝》里得到表现。对《风筝》主题的理解,大都认为是写周氏兄弟的关系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李天明说:“无论风筝事件的真实与否,都可以认为散文诗的题旨与周氏兄弟失和有关。”[6]胡尹强虽然认为《野草》是一部爱情散文诗集,但认为“《风筝》也许是《野草》里极少见的和爱情没有直接关系的散文诗。”[7]因此他着重比较了《风筝》和《我的兄弟》的结尾。

《风筝》采用先回忆叙事,再抒情的结构方式:“我”不爱、厌恶风筝,而小兄弟却特别喜欢。一天,“我”发现小兄弟躲着糊风筝,踏扁了风筝。最后写“我”想求得小兄弟的宽恕未果,进而产生悲观情绪:“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 在鲁迅看来,虽然和朱安没感情,但却是事实上的婚姻,许广平的位置怎么摆?妾吗?相爱之人不能成妻,对许广平而言不公平,鲁迅也不愿意。秘密恋爱在初恋时尚属正常,到发展阶段时,对许广平来说不公平,也不符合她敢作敢为的性格;公开恋爱,鲁迅又担心受到流言者的非议、攻击,事实上如此,鲁迅曾说过:“回想六七年来,环绕我们的风波也可谓不少了,在不断的挣扎中,相助的也有,下石的也有,笑骂诬蔑的也有,但我们紧咬了牙关,却也已经挣扎生活了六七年。”[4]而许广平认为的公开恋爱也是自然、正常的。两人的矛盾也集中在此,鲁迅的秘密方式没能说服许广平。

鲁迅借“风筝”意象,巧妙地“曲笔”式写出了这种矛盾。“风筝”飞得高,显目招眼,象征公开恋爱的方式,“我”即鲁迅自己,“小兄弟”指许广平,鲁迅曾称呼她为“广平兄”,把她称作“小兄弟”是故意所为,是障眼法。“我”和小兄弟对待风筝的态度不同,就是鲁迅和许广平对待爱情方式的态度不同。“向来不爱放风筝的”意即不能采用公开方式;“最喜欢风筝”就是极力要求公开爱情爱情之争,不能偷偷摸摸地秘密进行。鲁迅认为不能公开的理由,渗透在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情形中,北京的冬季放风筝不合适宜,隐含爱情在此环境中公开也不适宜,公开的主张使“我”感到“惊异和悲哀”。幼时在春二月的故乡放风筝适宜,隐含“我”现在早已成家,在北京的环境中不能自由地公开恋爱,“我”内心也渴望公开,于是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但现实不允许。鲁迅在《题辞》中说:“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根本不深”是指她的社会经验少,从《风筝》中“我”对小兄弟看风筝的态度可看出,鲁迅认为她在耍性子,不理解社会环境的恶劣,体会不到秘密方式是无奈之举,也是最好的方式。

小兄弟偷着做风筝之事,隐含许广平对自由地公开恋爱的执着追求,在她看来,这是正常而合理的追求,是她的权利。“我”踏坏了风筝即反对公开恋爱的方式,不给对方以思考的余地,显示了鲁迅的倔强性格。这样做肯定会导致许广平生气。争论未果,双方说服不了对方,鲁迅自然产生“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的悲观情绪。同样是悲观情绪,《风筝》和之前的《影的告别》的“彷徨于无地”的走极端想法相比,出现了变化,出现了新的情况。“躲”其实也是恋人争吵时男性惯用的招数。

《风筝》首次写到鲁许两人争论爱情方式的问题,但公开与不公开的方式没有定论,为此,两人都生气、执拗。

二、热恋时期的爱情之争

《死火》开始的散文诗计7篇,构思奇特,以“我梦见……”的形式开头,“我”由鲁许两人轮换,鲁迅分别从两个人的角度来回答两人所想、所谈的问题。以梦境结构全篇,含蓄委婉地记录着热恋阶段的心灵历程和情感体验。这组散文诗标志着鲁许之恋进入热恋阶段。

鲁迅4月23日的日记中说:“下午有一学生送梨一筐。”[9]按惯例,鲁迅会交代清楚是谁送的,但这则日记省掉了,我认为胡尹强的推测有道理,他说是“许广平”,并把这天下午当作是“他们定情——确认恋爱关系的日子”[9]还从23日以后鲁许通信的语调和色彩与之前作比较来论证。这天下午鲁许两人的谈话中会有爱情方式的讨论。

《狗的驳诘》和《立论》两篇集中体现了热恋时期鲁许的爱情之争。

《狗的驳诘》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狗在后面叫,“我”傲慢地叱它,狗反而说:“愧不如人。”在狗连说五句“还不知道分别……”后,“我”竟然逃走了,一直逃出梦境。

《狗的驳诘》的精彩之处在后半部分,“我”对狗的驳诘居然不作任何反驳就落荒而逃爱情爱情之争,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狗还没有说出来的第五个“还不知道……”里,前四个“还不知道分别……”的句式所包含的内容,明显是在铺垫,“铜和银”、“布和绸”、“官和民”、“主和奴”四组意象本是毫无相连的,诗人有意识的将其组合在一起,“铜和银”、“布和绸”两组意象,各自相关联,“官和民”、“主和奴”两组,各自对立,向读者传递着是对立统一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第五个句只保留了“还不知道……”,省去“分别”一词,用省略号代替了一组意象,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形成精华、精妙之处,是《狗的驳诘》的制高点,同时,又是最难懂的地方,令人费解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胡尹强教授认为:“省略掉的意思,只能是‘新和旧’,即‘还不知道分别新和旧’,解释得更具体详细一点,就是‘还不知道分别新潮的年轻女性和没有文化的旧式中年裹脚女子’。”[10]

但“新和旧”应该是初恋阶段考虑的重要问题,在热恋阶段所考虑的,虽然有“新和旧”的考虑,《死火》一组散文诗里多次涉及到,但随着爱情的深入发展,已有的问题更加严重,新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两人的面前,突出表现在爱情公不公开,结合的方式公不公开。所以,我认为“还不知道……”的省略应该是“公开和不公开”,即“还不知道分别公开和不公开”。

《狗的驳诘》承启了《风筝》的矛盾爱情心理,鲁许的爱情之争依然没有结果,烦恼结解不开。

《立论》在延续着这种争论。和《狗的驳诘》很相似,极容易被当作文化批评去理解。“立论”是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意见,也就是对爱情未来方式的问题,分别从两个人的角度提出的看法和意见。

散文诗的主体内容像一则寓言故事,写一学生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老师讲了一个故事,一人家给儿子做满月,祝贺的人谈出两种结果:一是说会做官发财,得到感谢和恭维;二是说将来会死,得到痛打。于是得出结论:“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慌。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可理解为:“一对恋人恋爱成功了,想知道好结果(好兆头)”爱情爱情之争,一个人说:“爱情(以公开的方式)将来会有好结果的,会结合生活在一起的。”一个人说:“爱情(以公开的方式)将来不会有好结果的,会痛苦分手的。”

《立论》的精妙之处在于结尾,当老师得出“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慌。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的矛盾感受后,把球踢给学生,问“你……”。面对提问,她先说出“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这依然是矛盾的,于是把球踢还,反问:“老师,我得怎么说呢?”老师支吾唐塞“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她的反问,可推测出她曾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过将来怎么办,什么时候才能公开同居,合理做人(即“立论”)。对此,诗人不再象厌恶“风筝”那样直截了当。“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则表明她不再要求公开。两人在爱情方式的争论上有所妥协,

几个回合下来,还是没有结果,反映出鲁许两人的差异。许广平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热血青年,从她抗婚成功,由广州来到北方求学的经历可看出,她勇敢大胆,不畏旧道德、旧势力,一意追求自己的理想以至成功,大胆爱上鲁迅后,不怕流言蜚语,肯定会提出公开同居,合理生活的要求。对一个年轻的女性来说,公开生活在一起的要求正常、合理并不过分。鲁迅呢?抗拒不了没感情的婚姻,抗婚失败,现在有了属于自己的爱,但旧道德的负担重,又考虑到自己是名人,在人们爱好打探隐私、制造流言的环境里,容易遭到攻击,处在一种两难选择的状态中,当她提出公开同居,合理生活的要求时,鲁迅埋怨、担心、痛苦。《立论》显示出公开与秘密的两难选择,结尾的无言以答隐含顺其自然,即像现在一样秘密进行。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越狱》汉语字幕的异化与归化翻译※_字幕翻译
下一篇论文:《金云翘传》人物关系分析_独特性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