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汉英委婉语对比分析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委婉语是一种语言变异现象,是语言变化的潜在机制之一。本文拟从委婉语的生成机制,文化内涵及语用功能的角度,结合实例,对汉英委婉语的表达形式做一对比和探析。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都是一致的,主要包括避讳,避俗,礼貌,掩饰和褒贬等功能。
关键词:委婉语,生成机制,文化内涵,语用功能
 

1引言

英语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于希腊语,词头 “eu-” 的意思是 “good, well(好)”,词干 “-pheme” 的意思是 “speech(言语)”,整个字面意思是 “words of good omen (吉言)”或 “good speech (优雅动听的说法)”。牛津词典从语义学角度给委婉语下的定义:Substitutionof a mild or vague or roundabout expression for harsh or direct one; expressionthus substituted (New Edition of the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2004 ).

委婉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重视。我国明代学者陆容在其《菽园杂记》中写道:“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讳离散,以梨为园果,伞为竖笠;讳狼籍,以榔缒为兴哥;讳恼躁,以谢灶为欢喜。西方学者也很早就对委婉语现象进行了研究。早在十六世纪八十年代初,英国作家George Blunt 就在英语中首次引进了euphemism一词,并给了这样一个定义:(Euphemism) is 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 (束定芳,1989)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变异现象,是语言变化的潜在机制之一。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不同语言中委婉语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论文参考网。要揭示委婉语使用中普遍性中的特殊性,跨文化对比无疑是最可取的方法之一。本文拟从委婉语的生成机制,文化内涵及语用功能的角度,结合实例,对汉英委婉语的表达形式做一对比和探析。

2 汉英委婉语的生成机制

2.1.心理基础

如果说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射,那麽委婉语更是社会心理的一面镜子。形形色色的委婉语反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心理状态。

“忌讳”是产生委婉语的主要心理基础。委婉语起源于人类文明的早期,那时人们对好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解释,转而迷信鬼神,有关鬼神的话题都成了禁忌语。至维多利亚时代中期,人们甚至不敢提起已故者的名字,而小心翼翼地以the departed, be no more 取而代之。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对穷、老、病、死的惧怕心理使得大量的委婉语应运而生。英汉无一例外。两种语言中关于此类的委婉语不胜枚举。例如,pass away (die ), senior citizen (old people ), 汉语中的去世,安息(死),高寿(老年人)。

“礼貌”也是产生委婉语的另一重要心理基础。“忌讳”是对不“快”的事物的回避,“礼貌”则是对不“雅”的事物的回避。

2.2.社会文化因素

“一个特定时代、特定地区、特定社会所产生和流行的委婉语就是这个时代、地区和社会的道德、民俗、政治和社会心理等文化现象的一面镜子。”(王松年,1993)。每个民族,每种语言都有它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对语言交际效果有宏观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论文参考网。只有在文化背景同一性的基础上,交际双方的文化氛围才能沟通,交际效果才能达到最佳或比较理想的境界。

3.汉英委婉语对比

3.1.文化内涵对比

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民族的语言纪录并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委婉语作为一国语言的特殊表现形式,也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以“老”为例,尊敬老人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的尺度。然而由于文化的不同,对老年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现代社会已打破了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但长辈仍是家庭的核心成员。中华传统和历史把“老人”作为智慧和经验的象征。这些无不反映在“老马识途”、“老当益壮”、“老骥伏枥”等成语和典故上。久而久之形成了老人不惧怕谈老,社会不忌讳“老”字的氛围。称年长者为“您老”或“老人家”还颇有几分敬意。在中国“老”字还常被用来委婉地表达资深的含义,如:老大,老师傅,老总,老板等;还可作为对德高望重者的敬称,如“陈老”,“余老”等。这些表达都是汉语所特有的。而在英语国家中“老”字颇受忌讳。美国是个老龄化社会,政府养老能力日渐不支,加上美国人崇尚简单的核心或丁克式家庭结构,老年人就象是社会的累赘。为此,美国人怕老,对老的惧怕心理造成了old(老)一词的忌讳。于是出现了许多词汇来委婉表达“老年”这一概念,如:senior citizens, the longer living, advanced in age, seasoned man.等。(孔庆成,1993)除老之外,性行为在任何社会的任何时期,几乎都是忌讳的话题,在中国,人们羞于谈“性”,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深刻的反映。论文参考网。即使在疾呼性教育的今天,人们还是谈“性”色变。因而汉语中关于性行为有许多通用的委婉说法,例如:同房,房事,秘事,云雨等。在性开放的西方社会里,虽然西方人敢谈“性”且善于谈“性”,但还是用文雅和含蓄的表达讳饰人类赤裸的本能行为,所以英语中与sexual intercourse相关的委婉语迭出不穷,有do it , amorous rites, art of pleasure 等。(白解红, 2004)

3.2.特殊语用功能的对比

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都是一致的,主要包括避讳,避俗,礼貌,掩饰和褒贬等功能。这些功能所体现的交际策略和效应具有可接受性、认同性和得体性等特点。但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民族心理的不同,委婉语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方式显示了各自语用功能的特殊性。下面分别从委婉词语和委婉句两个层面来对英汉委婉语的特殊语用功能进行对比分析。

3.2.1. 委婉词语的语用功能

1)避免直露,以含蓄的词语取而代之。

汉语:负翁 与以往的“富翁”是谐音,但意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是指现代社会中那些超前消费、贷款消费或负债消费的人,是具有新理财观念人的流行新词,听起来典雅含蓄。

英语:black/colored person在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中,词义得到扬升,代替了含有侮辱性质的Negro igger等词,但从80年代后期又被African-American所替代,听起来更委婉,更让人容易接受。

2)避免僵化,以积极的词语取而代之。

汉语:救助站 为了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新的城市管理控制手段和办法中已将1982年沿用至今的“收容站 ”改为“救助站”,更加充满人文关怀,给流浪人员提供福利性的暂时庇护所和危险缓冲带,极具委婉色彩。

英语:以physically challenged,inconvenienced 代替handicapped,以plain-looking代替ugly,美国二战后将War Department 改为 Defense Department.,消极的词语被赋予积极的内涵。

3)避免刺激,以平和的词语取而代之。

汉语:把清理垃圾的工人称为“环卫工人”或“城市美容师”,把老师称为“教育工作者”,反映对起职业的尊重。

英语:对穷人的表达不再执着于the poor, thedeprived, the less well off, low-income group 等表达更得到人们的垂青。

3.2.2. 委婉句式的语用功能

1)礼貌暗示

用某种礼貌客气话或语气词向对方暗示一种意思,或把批评寓于充满希望的话语中。如:

汉语:别客气,吃了饭再走吧。(一种变相的逐客令)

英语:I wouldn’t do that if I wereyou. (a soft criticism)

2) 直接缓和

用谦虚的词语或用托词来表示相反、否定的观点。例如:

汉语:你的做法我实在不敢恭维。(表面谦虚,实则否定)

英语:I am terribly sorry, is itall right if I take a rain check?

3) 淡化轻言

采用先褒后抑,或限制淡化褒扬的交际策略,使批评,否定更让人易于接受。例如:

汉语:你的提议很有新意,但操作起来并不那麽简单。(先扬后抑)

英语:It doesn’t sound like a verygood idea to me.

4. 结语

委婉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对委婉语的对比研究可以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以及文化的民族性和共同性,并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有益的理论参照。


参考文献
1. Catherine Soanes and Angus Stevenson, New Edition of the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2004.
2. 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3. 孔庆成,“委婉语言现象的立体透视”,《外国语》,1993年第2期。
4. 束定芳,“委婉语新探”,《外国语》,1989年第3期。
5. 王松年,“婉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外国语》,1993年第2期。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国外衔接、连贯与作文质量相关性研究综述
下一篇论文:汉英颜色词语的文化差异分析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