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傻女婿形象文化内涵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关键词:贞操社会根源,文化根源,心理因素
 

一、 宗法文化的另类表达

(一)、宗法制度对女性另类阐释

贞操,是中国传统文化衡量一个未出阁女孩的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对未婚少女是否处女身的重视,犹如对权势的重视。在男权社会中,贞节意识是勒在女性脖子上的一条无形的绳索。它既是对女子进行单向禁锢的法则,也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陈规陋习在意识形态上的体现。在《说文解字》中,贞被解释为:“贞,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这是贞的原意。到后来,贞字逐渐解释为“贞操”、“贞节”,并且特别界定为对男子的“贞”。关于妇女贞节观的形成,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从秦代开始的。首次提出贞节的是秦始皇,传说他在巡查大江南北的时候,曾经多次刻石,并明确提出了“贞”的意思:“有子而嫁,倍死不争。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2]这里“贞”的含义是:妇女抛弃孩子而另嫁他人是不贞的行为,男女内外是有区别的,应多加防范和阻隔,禁止淫乱,男女都要遵守洁诚。在汉代开始对男女有了明确不同的法则规范,如班昭的《女诫》“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3]《史记.田单列传》说:“贞女不更二夫”,这里指出了“贞”针对女性含义:贞节只是要求女性保持性的纯洁和专一。历史上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意识形态深入到了民间女子的骨髓,它灌输的理念是女性必须具有对男性惟命是从、忠贞不二的贞节观义务。这些针对女性的贞节理念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之上的,是保持家族血统纯正的前提,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夫家的家庭财产不外流的惟一途径。纳入社会关系来考虑,家国同构是中国封建社会关系的一大典型特征,封建社会的国家完全是家族执掌政权,而血统关系的纯正是构成家国同构的稳固的基础,稳定的家族关系不是依靠法律与行政手段来维护的,完全凭借的是纯正的血统关系为坚韧的纽带。在维护封建社会的家族统治基础之上,夫家的血统自然不能混乱,这就导致了承担着传宗接代的女性坚守贞节。所以民间才流传着“一女不吃两家茶”“烈女不更二夫”等一系列要求妇女忠贞于丈夫的话语。论文格式。

(二)、宗法制度:人的心灵桎梏

人类虽然是有男人和女人共同构成的,但是主宰人类这个世界的权利千百年来一直掌控在男人手中。论文格式。对女性的德、女性德操守德要求在民间意识形态土壤里深深扎根下来了,原因主要如下:

1、社会根源

社会根源主要指的是经济根源。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掌控经济大权的是女性,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女人在当时掌控了国家的命脉也就是手握发号施令的权利,于是在母系氏族时期女性曾经有过短暂而又辉煌的独占统治地位时期。然而到了父系社会时期,便是男性在生产生活中掌控了国家经济命脉的主导权,女性也从居统治地位的宝座上永远跌落了下来,并且成了永不翻身的被统治的对象,一切都以男子为中心成了人类社会的普遍特征。“男子”凭借体力在田地里耕种农作物,故在农耕文明时代男子占据着生产中的主导地位,这也是导致男子社会地位提高的砝码。而“女”初文,就是女子跪着操持家务,女子由于退出了生产的领域就伤失了独立自主的权利,不得不依附男子为生,对于女性而言,在这种性别的最初分工中,女性往往通过男性与社会建立联系,而不是通过女性自身与社会经济生活建立联系。她们一生扮演着女儿、妻子、母亲的家庭角色。而不是同时具有社会角色的身份。这些从人类、家族、家庭的角度切入来说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对于女性本身来说有其致命的弱点:居家女性不能获得经济收入,因为所有的家务劳动是无偿的付出,没有市场价格与价值。不仅如此,女性繁衍后代,买菜做饭、添置家用还要消耗物质财富与金钱,而且这些最初全靠男人的劳动的付出换来的。通过农耕时代的安排社会、家庭对男女角色的调整安排,男子成为了家庭生活的提供者,拥有了决定权,处于支配地位;而女性成了丈夫家人情感生活的照顾者,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独立自主,成为丈夫的附属品,只能从丈夫手中获得权利、财富和社会地位,形成了男主女从的格局,女性不得不把自己降到无足轻重从属地位,造成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迫使女性处于劣势,成了丈夫家庭的牺牲品,失去了作为人的权利与尊严。因此,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卑下也是造成了民间妇女“女卑”文化的根本原因。这也是造成了民间女性的压抑与悲伤的社会的根本原因。

2、文化根源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自春秋时期以来,意识形态领域是孔子儒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儒学思想在统治中华民族意识形态领域两千五百多年孔子所提倡的男尊女卑的理念自然而然也在炎黄子孙的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深入了炎黄子孙的骨髓中。男尊女卑最初是由于女性在社会生产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逐渐不及男性重要,因此导致的结果女性本身也就受到了忽视,并且由这种忽视渐渐发展成轻视、甚至蔑视、最后演化成凌辱,最后恶化成了盲目以男子为中心的崇拜。这种恶化的结果就直接受害者是对女性的歧视。现在民间说“生男孩太好了”,“生女孩也可以”,“太好了”与“也可以”那种深入骨髓的意识形态在作祟。这种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以儒学为基础的封建礼教,儒学是产生与春秋,历经了历史的风雨历练,到宋朝形成儒学礼教的第一个高峰,到了明清时代达到了鼎盛程度。特别“程朱学派”的代表程颢认为“失节事大”,并立下清规戒律“从一而终”,“一女不事二夫”的精神枷锁。儒家除了继续抹杀对女性社会历史价值的贡献,还进一步把女子纳入男子的附属物。

3、心理因素

从女性的心理角度切入,女性的心理的形成同样离不开事物作用。其中环境和教育在心理的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不同的生产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社会的等级制度、处于不同的阶层的社会身份是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女性心理的形成的因素也同样如此。在传统中国社会,儒家思想独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限定“女人”仅仅做一个家庭生活的贤妻良母家庭角色,并制定了一系列以男子为中心价值观体系来限定女性行为规范。“三从四德”是强加在女性头上的准则,封建社会社会女子不得不依附于男人的位置的历史比较悠久,它制约着女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女性自己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定型思维女性自己不如男性的可悲心理,女性也习惯将自己定位于男性的附属物。于是女性自己也形成了依赖于男性“打天下”的可悲的心理,她们也形成了这样心理:男人出去干事业是男人的天职,而女人的天职就理所当然是无怨无悔的打理好一个家,为丈夫及其它家庭员做一个做好家庭保姆。这种可悲而无奈的心理使妇女无条件地承担起家庭的一切家务,家庭主妇的角色顺利成章地确立了。行为科学家的理论:社会规范束缚女性心理的发展。男尊女卑的根深蒂固的理念导致了社会的偏见,偏见一旦产生就会以社会规范的形式长久持续下去,而女性对规范自觉执行是服从大于异议。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如何看待国学热的兴起
下一篇论文:社会的必然悲剧,一个人的幸福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