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顺应论中的语境
3.2.1 语境的构成
顺应论中的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Verschueren认为语境包括交际语境(communicative context)和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其中交际语境属于非语言语境。它包含四个方面:首先是说话人(utter)和听话人(interpreter)对话语产生和理解过程的决定因素。只有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语言激活,下面三个因素才能在语境中发挥作用,只有交际者使用了语言才会产生语境。其次是心理世界(mental world),涉及交际者的心理状态,包括个性、情感、观念、信仰、欲望、愿望、动机、意向等。再次是社交世界(social world),它包括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最后是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指空间,时间的指称关系。(Verschueren:1999,75-102)。
语境的另外构成因素是信道(linguisticchannel)和语言语境。信道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语言语境即我们说的上下文。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语篇衔接(contextual cohesion),指利用连词等方式实现语篇语义相关;第二,跨语篇性(intertextuality),即语篇要受其谈论的主题、使用的文体类型等语用风格或情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第三,语序(sequencing)这是指在选择语言是要注意语篇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按次序对话语做出先后安排。(Verschueren,1999:103-112)。Verschueren对语境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做出了语境相关因素的示意图,如下页图示:

语境相关因素(Verschueren,1999:76)
3.2.2语境的特点
语境的最重要特点是它产生于使用语言的过程中(Verschueren,1999:109),语境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而不是在交际之前就给定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一点在下面还会做具体的论述。
4.两种语境中语境的异同
4.1相同点
4.1.1 动态性:
两种理论都认为语境不是在交际前就给定的。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认为,听话人的大脑中的概念表征会因为说话人的明示手段而发生变化,因而形成新的概念表征和心理表征。而且他们还会随着说话人的话语不断变化,产生新的认知语境。关联理论认为,认知语境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在理解过程之前就确定好的。如果把语境看成是事先确定的,那就会话语的相关性的解释带来很大的局限性。请看下面的例子:
(1)(a)Peter::I’mtired.
(b)Mary:If you are tired, I’ll make the meal.
在理解1(b)时,如果把语境看成是事先预定的,即由(1)(a)所表达的假设,那么(1)(b)是相关的,因为它所提供的假设与(1)(a)所表达的假设相结合会产生语境含意:
(2)Mary will make the meal.
但是在这段话中情况就不同了:
(3)(a)Peter::I’mtired.
(b)Mary:I’ll make the meal..
从直觉上看,(3)(b)在这段话中是相关的,但是如果把用于处理(3)(b)的语境看作是由(3)(a)所提供的,那么在这个语境中(3)(b)不会产生任何的语境效果。因此,只靠(3)(a)所提供的假设不能解释(3)(b)的相关性,也就是说用于处理(3)(b)的语境不仅包括(3)(a)所提供的假设,而且还包括(3)(a)的蕴含意义,即:
(4)Peter wishes Mary would make the meal.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语境中,(3)(b)的语境含意就是:
(5)Mary will do what Peter wishes.
例(3)是较简单的例子,下面看一个较复杂的例子:
(6)(a)Peter::I’mtired.
(b)Mary:The dessert is ready. I’ll makethe specialty of the Capri restaurant.
为了对(6)(b)的相关性做出解释,只靠(6)(a)所提供的假设和蕴含是不够的,Peter还需要从自己的百科记忆中调用一下百科知识来扩展目前的语境:
(7)A meal consist of at least a main course and adessert.
(8)The specialty of the Capri restaurant is, say,osso-bucco.
(9)An osso-bucco. is a main course.
这样的一个语境,(6)(b)的语境含义就是:
(10)Mary will make the meal.
由此看来,如果把语境看作是事先预定的,那么听话者在话语理解过程中有时需要调用大量的有关的百科知识来扩展自己的语境。认知语境是一个变量,它不仅限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景或话语本身的语境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猜想、宗教信仰、记忆和文化知识等,这些都会影响到话语的理解。所以说,从认知的角度看,语境不是明白在我们面前的客观存在,也不是在推理之前已经存在或规定好了的条件,而是在动态的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
而顺应论认为,语境不是交际前设定的,而是随着交际过程而不断变化的。语境生成的过程主要是交际双方对语境的不断商讨的过程,是交际双方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种动态的语境观比较符合实际的交际情况。
4.1.2 交际双方的能动性
两种理论都强调了语境中交际双方的能动性。关联理论中,说话人明示新信息和听话人推理新的语境效果是语境变化的主要动力。明示行为提供的新信息与听话人的旧信息结合,就会使听话人产生新的语境假设,交际就会成功。在顺应论中,话语发出者和话语解释者是语境的焦点,无论是话语的产生和解释都离不开他们。Verschueren认为说话人和听话人是语境中至关重要的角色,语境也只会因为两者的交流才会被激活。语境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心理世界也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个性、情绪、愿望、意图和情感方面的因素。
4.2 不同点
首先是定义和范围的不同,S&W(1986)将用来解释话语所需要的一套前提(不包括话语本身所传达的假设)称作语境。在他们看来,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有听话人关于世界的一套假设组成,包括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而Verschueren将语境置于更加宽泛的范围中分析,指出语境由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组成,前者主要包括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这三者的关系是:心理世界是媒介,而交际是发生在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中的(Verschueren,1999:109),1999:68)。语言的选择在考虑语言语境的同时必须与交际语境顺应。这里的语境概念范围较广。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