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顺应论与交际中的人称指示研究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由于人称指示语涉及交际双方的人称与社会因素、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它常常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本文就顺应理论和交际中的人称指示语用现象展开研究。首先,就顺应论内容及其产生的理论进行阐述。
关键词:顺应论,人称指示,交际
一、前言
指示语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涉及到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语境之间的关系。它是语言与语境之间关系在语言本身结构中得以反映的最明显的方式。指示语研究的是这样一种语言结构:即能够将言语活动参与者的社会身份、角色、以及言语活动参与者所涉及到的人和实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进行编码的结构。(Levinson 2000:89 )由于人称指示语涉及交际双方的人称与社会因素、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它常常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本文就顺应理论和交际中的人称指示语用现象展开研究。首先,就顺应论内容及其产生的理论进行阐述;接下来对人称指示进行了顺应性研究。
二、顺应论回顾
1、顺应论理论介绍
维索尔伦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酝酿顺应理论,并于1999年出版了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一书,他以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来考察语言使用。这进一步发展了他在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Linguistic Adaptation中提出的顺应理论。他认为应该从多角度对不同的语言现象进行科学的研究,所以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行为的综观。(Verschueren2000:7)这种综观是顺应理论的最根本指导思想。
维索尔伦先生在语用学综观下的顺应理论,给予了语用学研究一个新的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首先,顺应理论是一种新的角度,一种语言综观,全面地照顾到了语言的各个层面、各种语言活动及语言现象.。其次,顺应理论的语用综观为研究其它语言方面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以“综观”为主导,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人类使用语言的各种现象,深入探究了人类语言交际的心理机制及其过程以及社会、文化的作用,揭示出语言运用的实质。顺应理论的建立丰富了当代语用学的理论,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对语言交际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均具有很高的方法论价值和启发意义。
2、顺应论的理论基础
(1) 认知心理学
维索尔伦认为顺应不断创造新的可能。他认为顺应既可以是语言顺应环境,也可是环境顺应语言,或者两者同时顺应,还可以是交际主体的彼此顺应。无论何种顺应,其过程都是动态的。在语言使用的顺应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意义的动态生成。(Verschueren2000:267)所以,时间、空间、语境、结构客体、言语活动以及交际策略等都是动态的。人类的语言交流是时时刻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
(2) 社会语言学
以格莱斯为代表的社会语言学家们于20世纪70年代在考察人的言语运用变异时,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相似吸引原则、社会交换原则、归因原则和保持群体特色原则,提出了言语顺应理论。社会心理学中的相似吸引原则就说明了语言趋同对人类言语交际所带来的好处,当人们想要得到交际对方的信任和好感以便交际继续进行下去时,便会采用语言趋同以求在语言上和对方接近,减少双方言语上的差距。言语顺应理论的目的是要解释各种社交场合中人们言语风格变化的动机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因此维索尔伦的“选择-顺应”理论与格莱斯等人的言语顺应理论在理论目标和研究内容上有相似之处。
(3) 功能主义语言观
功能主义将语言看作是一种能在社会交际中提供不同功能的工具。维索尔认为语言可从它在人类活动中所服务的目标的角度去观察,语言是完成语言社团赋予其基本职能的工具。同时他又把语言看成是一种能起各种作用的社会工具,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认为语言是语言和文化允许人选择的选择范围。(Verschueren2000:147) 这与顺应论研究将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动态研究的思想是完全相同的。
三、交际中人称指示的顺应
1.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顺应
(1)用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代替单数形式
a)We have done this research for couple of years, but until now we still havesome different ideas.
这种用法常常出现在发话人获得好评与表扬的情况下。出于谦虚,表明成绩的取得还要靠其他人的帮助。此时用复数形式会使听话者产生一种同类感,承认发话者的权势和交际的主体地位。这顺应了听话人希望交流双方互相平等、不存在权力高低差别的思想。
(2)泛指用法
b) We know not what is good until wehave lost. (失去了才知可贵。)
复数第一人称代词用于泛指的情况是指将其用于指代包括发话人在内的所有人。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一些习惯用语如口语中或者成语中。论文参考网。此时用复数形式只为了表明这是个普遍的真理,而不是某个人的经验总结。它顺应了人们心理世界。
(3) 空指用法
c) We have 366 days in a leap year. (闰年有三百六十六天。)
英语中根据其语法规范的要求,主语不明确或者根本不需要主语时,往往必须增补主语。有时为了表达个人的情感,顺应自己的心理愿望。人们常常用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来代替物质主语,但它并非指某个确定的人,也不是指某固定的群体。这种情况下的复数第一人称代词并无实在意义,仅仅是出于表达感情的需要,这就是空指。发话人想要得到听话人的认同,体现出交际双方的和谐。
2. 第二人称指示语的顺应
(1) 第二人称指示语泛指任何人
a) It is impossible for you to have thesame idea.
这里的第二人称单数形式可以表示任何人称,实际是指发话人的第一人称单数或复数形式。有时发话人为了避免过于强调自己的感受,就将这种自己的想法扩大为大家的想法,将其表达为众多人的一种共识。这顺应了人们的心理愿望。在英语中“you”多用于口语交流中,在书面语中则多用“one”来代替。
(2) 第二人称指示语用作呼语
b) You,let the old lady have theseat.
呼语包括“你”、“你们” 姓名、官衔等等。这里的用法是为了使听话人了解到自己已经被包括在语言交流之中了,已经是本次交流的对象了。论文参考网。这为语言交流规定了语境、顺应了语境的需要。
3. 第三人称指示语的顺应
(1) 用于非面对面交谈时
a) Hello! This is Anthony Lee.或( Anthony Leeis speaking.)
此时,人名在交谈中则代替了第一人称“我”,一位在电话交谈中,交际的双方很难从声音来判断“我”这个人称代词的指示内容(或所指),于是就需要将人名加入到对话的开始部分,即交际双方确认交际对象的过程中。并且有时还需要一些特定的限制,例如美林公司的某某。
(2) 专有名词和称谓词用做第三人称指示语代替发话人、听话人
b) Someone could not do the jobproperly.
在这种用法中,第三人称不直接参与会话而是局外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发话人、听话人和局外人的交流距离相对就远了些。语言就会表现出一种讽刺与幽默的效果,使指示变得模糊,将语句中的指示变得间接。这样语言中牵扯到的与个人有关的事件表面上似乎看起来就与个人无关。这为所指对方留下面子和余地,也顺应了别人的内心愿望。
(3) 第三人称指示语泛指任何人
c) One cannot do job in a right waywithout these principles.
在语言交际中甚至是一些正式场合,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总愿意使用一种第三人称指示。有时是为了淡化自己在语言中的决定作用,证明自己的观点不起决定作用,顺应自己不想过分暴露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一种心理,而有时是为了使得自己所说的话更像真理而不是自己一时的信口开河。
四、结束语
本文对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进行了回顾。论文参考网。语言的使用是一种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心理意识下对语言的使用进行持续不断的选择,每一个语言使用者在语用语言的时候都是在遵循着一种动态的顺应。在顺应理论的框架下,人们交际中的人称指示要时时刻刻地动态顺应交际的语境和交际对象的心理认知程度。 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人称指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是时时变化的。只有更好的了解人称指示语顺应理论,才能更加准确地运用语言使交际和谐地进行进而正确表达自己的愿望、交流思想和顺利地完成交际。
参考文献:
1.Brown, P, Levinson. 1988.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Language Usag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Fasold, R. 2001.The Socia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Giles, H. 1979.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M]. Oxford: Blackwell.
4.Leeeh, G. 1983. Principle of Pragmatics [M]. London:Longman.
5.毕继万, 汉英社交称谓的差异,语文建设,1997(1).
6.陈治安、彭宣维, 人称指示语研究,外国语,1998 (3) .
7.崔希亮, 人称代词及其称谓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 (1) .
8.何自然,于国栋, 《语用学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价,现代外语,1999 (4).
9.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受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新疆维吾尔族纹饰(图文)
下一篇论文:素质教育中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