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告别似是而非的二分法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第二个问题则牵涉诸如sudden refusal, obvious sincerity这类短语。乔文(p.195)认为,根据转换论观点,这些名词化短语必须派生于包含状语的句子的底层语符列(如refused suddenly, was obviously sincere),但该观点未必正确,对转换论也未必构成挑战。尽管乔氏将内部结构作为区别DN与V的标准之一,但因V与DN之间通常存在“派生”与“被派生”关系,两者在接受状语方面毕竟存在相同之处,例如原生句和转换句中的修饰成分均可视为特定意义上的状语。如:

15)a. the movement of population westward

b. the murder in Paris of his brother

c. her anxiety to settle the thing herself

d. their support in case he accepted the condition

e. their (1)frequent useof the word “détente” (2)in that conference (3)to relax ourvigilance(4)when we could notarrive at an agreement ourselves (引自刘1983)

15)每例斜体部分都是状语,而e例更包含了四类不同类型的状语。除了e中的frequent在原生句中充当状语须加形态标志-ly外,其他各例状语在原生句与转换句中均采用同一形式。这说明DN一定程度上具有、且可以体现V的内部结构特征,因而乔文关于DN的所谓“内部结构”并不足以作为区分DN与动名词之严密标准。

3.3 DN的“畸异性”

3.3.1 形态“畸异性”

乔文之所以将DN视为形态构造上的棘手问题,认为DN不是从底层句派生的, 部分原因在于他企图全面探讨英语DN后缀,为DN找到整齐划一的派生“规律”,而不只是考察能产性后缀。乔文(p.189)某些例证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死结”,属DN家族之“害群之马”。他忽视了某些“后缀”实际能产性极低或根本无派生力。如,laughter虽可分析为[laugh+-ter],但以-ter为后缀者绝无仅有[7]:-ter已丧失能产性。Marriage的-age似已不再能产(Marchand1969),以它为后缀的DN均已高度固化;而belief之于believe,恰如sheath之于sheathe,advice之于 advise,也属高度词汇化DN,其词尾早已丧失后缀资格。若着眼于高能产性后缀,则英语派生构词的规律性会显得简洁明了,描写起来会更乐观。

3.3.2 语义“畸异性”

DN语义畸异性大体亦可采用上述分析获得解释。乔文(p.89)指出trial这一DN确定义项与原生动词之间缺乏对应关系。须知,trial的语义范围已缩小到其原生V所没有的一个义项(“审问/判”)。而像doubt、residence这类词因属法语借词,未必受制于派生规则。乔文以此类例子论证“DN之确定义项与原生动词确定义项之间没有对应性”,恰似缘木求鱼,乏善可陈。

须知,词典收录的DN大多具有多义性,有的甚至义项纷繁,多义往往产生歧义,甚至多重歧义。为求解决,不妨考虑两种可能性(未必相互排斥):其一,DN纷繁的义项中只有个别是能产的(与原生V具有对应义项);换言之,少数义项具有能产性,其它则已固化。其二,DN与相应V之间的语义关系实际并未获得充分规定,而被规定的只是V与其名词化形式之间的语法关系,而语义关系则由语用决定。若能着眼于上述两方面,便有望在很大程度上“稀释”乔氏所关注的DN语义“畸变”现象。

3.4关于补足语

乔文探讨的另一个问题是动词或相应派生名词应带何种形式的补语[8]。他(p.190)指出:

不管以名词还是动词面目出现,refuse选择名词短语或者缩略句为补语,而destroy只选择名词短语为补语,这一事实是由“中性”词项[9]的特征结构(feature structure)所体现的……

此处其实存在一条规则:

在DN与原生动词对应的序列中,若V带介词,则其派生名词也往往带该介词;若V带直宾,则在DN与底层宾语之间插入of。在乔氏语法框架内,尽管of的出现可由“冗余规则”得到说明,但若将转换论分析运用于此,似乎也未尝不可。

这条规则却不适用于某些词汇化了的搭配,如hope(试比较:We hope for a miracle与 ?our hope for a miracle)和desire(试比较:We desire peace与our desire for peace与we are desirous of peace),而对拒不考虑词汇化因素的转换论分析法与对词汇论观点,这种情况均同样构成挑战。

3.5 关于乔文结论

乔文主要观点之一是DN(如16a)与动名词(如16b)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187):

16)a. Einstein’s discovery of relativity

b. Einstein’sdiscovering relativity

c. Einstein’s discoveringof relativity

并在结论中断言“转换论假说可以正确解释动名词名词化现象,词汇论假说则适用于派生名物词和混合型名物化词[10]”(p.215)。然而,考察动名词、DN和混合型名物化词(如16c)三者在语义和句法上的特征,我们发现乔文结论不无商榷之处。

16)b所谓“动名词短语”是在不改变基本意义的前提下通过“句法转换”从分句派生而来,因而视之属于句法部分处理对象;其意义与底层分句的意义相对应。16a)(DN)则被认为是词库组成部分,主要因为它与原生V(或A)之间在语义与形态关系上多存在畸变性。为此,它们之间的区别一直被视为代表着句法与词库之间的区别。

混合型名物化词V-ing的语义特征,正如John’s refusing the offer之类动名词短语的V-ing,似乎也是规则的(即其语义具相对有稳定性、可预见性以及与原生V主要义项具有对应性等特征),从而表明它是“句法”派生的;但这类名物化词一方面能产性很受限制(如*the being of a woman; *his having of a car),另一方面又具有普通名词的内部结构(可受形容词、限定词及of短语修饰),凭此两大特征即足以归之为名词范畴。

乔文对DN采取非此即彼的处理方式是以生成语法理论建构为基础的。然而,正因Einstein’s discovering of relativity,John’s refusing of theoffer这类“混合型”名物化结构存在于“句法”和“词汇”的临界地带,既具有句法可操作的转换特征,又具有“词汇”层面的不规则性,因而表明“词库”和“句法”是难以截然区分的;“句法”、“词库”之类理论建构也因此缺乏实质性意义。

英语名词化现象大量事实表明“词库”、“句法”等理论建构并不能真正合理地解释名词化问题,这也间接证明了乔文(p.215)“转换论假说可以正确解释动形名物化词,词汇论假说则适用于派生名物词和混合型名物词”之说有失偏颇。

4 结语

形式学派区割“词汇”、“语法”两大板块,主观认为语言学理论必须有“词库”和“句法”两大建构;句法是体现“由能产性规则组成,可以完全预测输出结果,体现概括性和规律性的领域”(Langacker1987:22),而词库则是“充斥着不规则性、特异性与单纯罗列的领域”(ibid.:26)。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语言不只是独立自足的系统;相反,它与人的一般认知经验密切相关。人类语言是规则和不规则之混合体,可以有一些规则,但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往往难以用几条规则达到理想化概括,因而在追求整齐经济的规则以达到合理描写的同时,决不可损坏语言的自然性,否则就会远离人的语言直觉。对名词化问题亦不例外。

正如语言范畴形成连续统,语言现象本身也从“规则”、“不太规则”到“无规则性”形成连续统。规则和不规则之间并无楚河汉界。有些规则是属于语法性质的,有些却是认知性质的。语言形成之初,产生语言规则的动因很可能出自人类的一般认知,但语言一旦形成并建立起自身的系统之后,便有了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不完全按照一般认知规律,从而导致语言现象的复杂性。

名词化程度更有高低之分,各类名词化之间名词性强弱自然不同。从动名词、混合型名物化词,到派生名词,其间的名词性逐渐减弱,而且这三类名词化各自能产性及与原生V之对应程度均自髙而低呈梯度状。动词名词化后缀(deverbalizing affixes)范畴内部的能产性也各不相同:-ing、-er、-(a)tion等后缀的能产性高于-ance/-ence 、-age、-al、-ment等,而后者又高于-ure、-ster、-th等(Kastovsky1985)。尤须一提的是, DN的能产性是一个程度问题,而不应采取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分法。本文认为,解释名词化这一语言复杂现象,若以认知语言观为导向,引进连续统、词汇化等概念,则可获得更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Bauer, Laurie. 1983. English Word-Formation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uer, Laurie. 2001. Morphological Productivity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pin, Paul. 1967. The Syntax of Word-Derivation in English [D].Bedford, MA: MITRE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Language Studies No.16.
Chomsky, Noam.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 Cambridge,Mass.: MIT Press.
Chomsky, Noam. 1970. Remarks on nominalization [A]. In Roderick A.Jacobs, et al. (eds.). Readings in English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C].Waltham, Mass.: Ginn. 184-221.
Crystal, David (ed.). 2002. 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tran. by Shen Jiaxuan)[Z]. 北京:商务印书馆。
Fraser, Bruce.1970. Some Remarks on the Action Nominalization in English[A]. In Roderick A. Jacobs, et al.(eds.). Readings in English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C]. Waltham, Mass.: Ginn. 83-98.
Heyvaert, Liesbet. 2003. A Cognitive-Functional Approach toNominalization in English [M].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Kastovsky, Dieter. 1985. Deverbal nouns in Old and Modern English:From stem-formation to word-formation [A]. In Jacek Fisiak (ed.). HistoricalSemantics: Historical Word-Formation[C]. Berlin, New York, etc.: Mouton deGruyter.
Langacker, Ronald 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s, R. B. 1963. Th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Nominalizations[M]. The Hague: Mouton & Co., Publishers.
Marchand, Hans. 1969. The Categories and Types of Present-day EnglishWord-formation: A Synchronic-Diachronic Approach [M]. Wiesbaden:Otto Harrassowitz.
Newmeyer, Frederick J.1971.The source of derived nominals in English[J]. Language 47(4): 786-796.
Newmeyer, Frederick J. 1986. Linguistic Theory in America (2ndedn.)[M]. Orlando: Academic Press, Inc.
刘绍隆,1983,英语连系式名词再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1-6。
[1]“生成语义学”中“生成”一词涵义较“生成语法”之“生成”为窄:前者主要与那些对语义学持不同的解释性观点的模型形成对立。
[2] Derived nominal一语引起严重混乱:乔氏(1970)将它界定为“非转换”派生而来的那些派生名词。之所以采用这一术语,是因为“派生名词”显示派生形态变化,而不是屈折形态(derived nominal有别于inflected nominal)。单从字面上看,“derived nominal”可指源于任何词基的派生名词。严格意义上讲,英语动词派生名词只宜称之为“deverbal(ized) nominal”。乔文虽涉及不同类别、不同层面的名词化,但焦点是动词派生名词(“行为抽象名词”)。下文尽量采用“DN”这一称述。
[3] 转换规则中的X代表短语中的N、A、V等核心成分。
[4] 譬如,为替部分缺乏原生动词的DN寻找转换依据,以便转换论能达到圆通解释而特别构建被视为存在于深层结构中的“抽象动词”。
[5] 这一构式的DN包括零缀派生的词项。
[6] “循环”是转换生成语法的一条原则,即允许规则按次序反复应用于符合某种结构描写的短语标记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对整个短语结构作一次性应用。这种规则的应用过程即所谓“转换循环/周期”。
[7] Slaughter属隐性(opaque)词基,其构造并非slaught+er,因而不属于本文探讨的DN范畴;其真正施事名词应是slaughterer或slaughterrman。
[8] 当代主流语言学中,complement按最宽泛理解,可指V后所有必带成分,如直宾、宾补、动词特定类别的状语及DN的后置修饰语之类补足成分。
[9] 此处“‘中性’词项”指的是一个N或V是否在表层实现为语素而未作规定的词项——乔氏语法以此方式使DN与其原生动词相联系。
[10] 所谓“混合型名物词”(Chomsky1970:215)指“…V-ing of…”构式中的V-ing形式,通常称为“动作名物(化)词”。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概念整合理论视阙下的英诗汉译心理映射研究
下一篇论文:功能目的论在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应用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