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之所以能够独发其妙,指出“老成”二字来概括庾信的创作境界,就因为他本身的创作与之有很大的相通之处,有切身体会。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的:“杜老诗风,即能兼清新老成二者,故其推尊庾信,亦即在此。”
庾信的诗作之所以引起老杜的共鸣,主要是他与庾信相似的痛苦经历使他能够理解庾信的心境。纵观杜甫的一生,他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在中国文学史上,他称得上是真正的苦命诗人。这和庾信亲睹梁灭亡,而且望乡不能回的遭遇和杜甫很有相似之处。“哀伤同庾信”也只有他才能写出:“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那样有表现力的诗句,因而他们两人诗的意境都带有悲凉慷慨的特点。
但是他们有明显的差别,庾信一味悲哀。杜甫在悲哀中时有奋起,庾信完全心灰意冷,庾信显得急促单一,杜甫则阔大多样,二人意兴纵横的幅度不同。这里有时代环境的作用,有思想观念上的因素,也有个人主观势力原因。
在意兴的表达方面,庾信和杜甫也存在差别。庾信的老成境界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之下形成到后来由杜甫概括出来的。而杜甫天宝年间就已开始自觉的追求老成之境,在庾信的基础上“更深,更广,更细处开掘”
从“晚节渐于诗律细”我们可以看出庾信的创作境界是老更成的,杜甫由于早就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老成境界,老成的比庾信早,但也同样有老更成的境界。
杜甫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极力追求超凡脱俗的创作的境界,他达到了“凌支健笔意纵横”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庾信不可能完全达到的。除了他不能像杜甫那样付出巨大的努力之外,也没有杜甫那样激励,影响的创作环境。《秋兴八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他的成就不仅在内容上代表了这个时期创作的总体倾向,更重要的是在表达上,诗名为“秋兴”,“兴”便是这组诗的关键。作者由于忧思心切,触目所见,无不引起内心的伤感,此时老杜心中所思已完全是一种情绪化、形象化的东西,即所谓满怀诗兴,他挥起笔来,用他长期以来刻意研究的已达到随心所欲的律诗写出,意象若明若暗,若断若连,若浅若深,沉郁之至,深厚之至。人们读后不得不拍案叫绝,为这格律严明却仍与内容达到完美统一的杰作所倾倒。
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大体上对庾信和杜甫的诗赋特色及创作境界有所了解。单从年代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和庾信相比杜甫有了充分学习和效仿的历史时间和历史条件。在创作境界的提升和作品内容的丰富方面,杜甫做到吸收前人(庾信)精华和丢弃糟粕。相似的遭遇使杜甫对庾信有了研究和无意中的效仿,这是对庾信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律诗,庾信到杜甫可以说是律诗发展和成熟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罗时进.唐诗演变论[M].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2]庾子山集注[M]. 中华书局,1980.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